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服务消费经济 诚邀各大品牌合作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达尔文农场的记忆/李后强

2025-10-31 11:22   浏览量:28490     来源:品牌传播网

文/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很早听朋友说,澳洲的农场很不错,值得沉浸式体验。今年10月我专门安排时间去调研,看看究竟如何。

10月27日中午,飞机在达尔文机场平稳降落。机舱门开启的瞬间,一股热浪如潮水般涌来,扑在脸上,带着草原燃烧过的气息、泥土蒸腾的腥味,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原始生命力。我们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天空湛蓝得没有一丝云彩,太阳悬在正中,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球,温度计显示42°C。这是我第一次踏上澳洲的最北端,也是我人生中最接近“荒野”的时刻。

农场职工詹妮塔,也是来机场接我们的司机,已经在出口等候我们一行。她微胖,穿着一件洗得很干净的浅红色工装服,戴着宽檐红帽,皮肤被阳光晒成健康的粉红色,笑起来眼角堆满细纹,却明亮得像清晨的露珠。她是这片农场的漂亮女职工,见到我们,热情地挥手:“欢迎来到达尔文农场!路有点远,咱们得开三个小时。”话音未落,她已利落地帮我们把行李塞进一辆老旧但结实的私人车中。

车子驶出机场不久,就到了一家卖枪支弹药的路边商店。我们好奇地进去看了一圈,各种枪型和子弹琳琅满目,要有尽有,价格不高,在1000到2000澳元之间。陪同我们调研的农场高管小廖说,澳洲实行严格的枪支注册制度,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非法持枪和暴力事件。达尔文市作为北领地首府,近年来发生多起枪击案,反映该市在枪支管理上的漏洞。

我们继续往前走,达尔文的高楼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无边无际的热带草原和灌木丛林。红褐色的土地裸露着,像大地裂开的伤口,却又在烈日下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稀疏的灌木三三两两地伫立,影子被拉得极长。远处,一群袋鼠突然从草丛中跃起,像弹跳的音符,转瞬消失在地平线尽头。小廖用流利的英语一边与开车的詹妮塔说着农场的什么事,一边用汉语给我们讲述这片神奇土地的故事。他说,达尔文农场占地上千平方公里,是澳洲北部最大的私人牧场之一,主要以养牛为主,但也保留了原始生态,几乎不加干预。他说,“我们不是在管理自然,我们只是和它一起生活。”

三个小时的车程并不枯燥。小廖的讲述很生动,声音低沉而富有节奏,像这片土地本身的呼吸。他讲起雨季来临时洪水如何淹没低洼地带,讲起野牛如何在雷雨夜间冲撞围栏,讲起一些袋鼠如何被汽车撞死,讲起某年一只母鳄鱼带着十几只小鳄鱼横穿草地。小廖说起这些,语气平淡,仿佛只是在说今天早餐吃了什么。我渐渐明白,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一种近乎宿命的共处——你接受它的暴烈,也享受它的馈赠。

抵达农场住地时已近黄昏。住房靠树而建,一层小屋,房顶铺着黄色防水板,墙体是红砖木质结构,卫生间和洗澡间共用,与普通民居没有多少差异。小廖反复告诉我们,夜间有蛇,出门一定要打手电,因为澳洲毒蛇数量世界第一,他们多次在屋檐和地板发现毒蛇。晚上八点,农场负责人小谭带我们进入餐厅,桌上已摆好炭烤猪肉、清蒸湖鱼、木薯泥、还有用新鲜芒果和百香果调制的沙拉。小谭说,农场每个职工都是厨师,这几天正好有位法国美女弗洛琳在农场体验生活,今晚看看她的手艺。

他特别强调,有些食物是农场自产的,“这片土地养活我们,我们也尊重它。”晚餐在自有发电的灯光下进行,灯光映照着每个人的笑脸,远处传来蛙鸣与夜鸟的啼叫,仿佛整个荒野都在低语。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不是城市里那种人为制造的安静,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达成默契后的沉默。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便被鸟鸣唤醒。推开窗,晨雾如纱,笼罩着草地,几只袋鼠优雅地奔跳,留下细长的草波。小谭带我们先去看果园。那是一片被精心打理却毫不做作的园子,藏在一片低矮的草木背后。芒果树高大挺拔,枝头挂满金黄的果实;香蕉林层层叠叠,叶子宽大如伞;百香果藤缠绕在木架上,紫色的花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柠檬树散发着清冽的香气;桑葚熟透了,紫黑色的果实落在地上,引来一群彩色的小鸟啄食。我们随手摘下一个百香果,剥开,果肉橙黄,汁水丰盈,一口咬下,甜香在舌尖炸开,仿佛把整个热带的阳光都含在了嘴里。小谭说,这里的水果从不打药,也不催熟,“它们想什么时候熟,就什么时候熟。”

上午十点,直升机预约而来。那是一架白色的小型直升机,螺旋桨轰鸣着划破长空,降落在住地前的草坪上。我们快速登机,戴上耳机。当飞机腾空而起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几乎停滞——脚下,是从未见过的壮丽画卷。森林如绿色的绒毯,铺展到天边;草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粉;湿地蜿蜒如银带,倒映着天空的蓝;湖泊星罗棋布,宛如大地的眼睛。

成群的袋鼠在草地上奔跑,像跳跃的豆子;野马在远处缓缓移动,尘土飞扬;野猪从灌木丛中窜出,惊起一群飞鸟;苍鹭、鹈鹕、彩鹬在水边觅食,翅膀展开时如彩旗招展;而最令人屏息的,是那些在河流中游弋的咸水鳄——它们像古老的石雕,静静地浮在水面,只露出脊背和眼睛,仿佛这片土地的守护神。飞行员降低高度,我们甚至能看清鳄鱼粗糙的鳞片和水面的波纹。小谭后来告诉我,这片农场有数千头咸水鳄,它们是这里的主人,人类只是访客。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俯瞰”。从空中看,人类的痕迹如此微小,而自然的力量,如此浩大。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一片广阔的草地与湖泊,随身带上猎枪和匕首,还有三只猎狗。司机达伦是一位退伍军人,大帅哥,驾技娴熟,车子在泥泞的小路上颠簸前行,车轮碾过积水,溅起大片水花。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徒步走近湖边。湖水浑浊,流动缓慢,岸边的泥地上布满鳄鱼爬行的痕迹。小谭轻声提醒我们保持距离,不要靠水太近。我们坐在车上,静静观察。突然,一条两米多长的鳄鱼从水中探出头来,缓缓爬上岸,阳光照在它身上,鳞片闪烁如青铜。几只水鸟在它头顶盘旋,竟毫无惧色。更远处,一群野猪在草地上觅食,我们试图靠近,它们立刻警觉,发出低吼,撒腿狂奔,激起一片尘土,猎狗迅速追上,进行激烈搏斗,最后终于捕获两头野猪和两只猪崽。而牛羊则温顺得多,它们在远处吃草,偶尔抬头看我们一眼,又低头继续咀嚼。直到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一片红彤彤的晚霞,我们才依依不舍地返回。那一刻的天光,像熔化的铜,倾泻在大地上,万物都被镀上一层金边,美得令人窒息。

第三天,天色阴沉,乌云压顶。清晨刚过,大雨便倾盆而下,雨点砸在屋顶上,发出密集的鼓点声。我以为这一天只能困在屋里,谁知小谭却笑着说:“下雨天才是钓鱼的好时候。” 五六位职工带我们开车拖着小船,前往一个被绿草与荷花环抱的大湖。雨后的湖面烟波浩渺,水汽氤氲,远处的山影若隐若现,宛如水墨画。

我们在湖边停下,资深的农场职工拿出几根简易钓竿,钩子上什么也不挂——没有鱼饵,没有蚯蚓和鸡肉,就光秃秃的几枚铁钩和假鱼。我半信半疑地抛钩入水,多次没有成功,因为长线被缠绕。他们反复示范,不断教我,要按住滑轮,用劲拉钩,让假鱼像真鱼一样游动,大鱼才会上当吃钩。没过多久,一条银光闪闪的大鱼被钩住,我使劲拉线,其他人用网助捞,大鱼终于上船,足有半米长,鳞片在阳光闪着冷光。接着,又一条,又一条……我们竟接连钓上五条大鱼,全是湖中土生土长的尖吻鲈。

正当我们欢呼时,最后一竿竟钓上来一条小鳄鱼!它只有三十厘米长,嘴巴细小,眼睛圆溜溜的,看起来竟有些可爱。欢呼热闹后,有人说, “得放回去” “鳄鱼妈妈会找来的,它不会放过任何威胁她孩子的人。”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小鳄鱼放回水中,它扭动身子,迅速消失在湛蓝的湖水里。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然的威严——它允许你获取,但绝不容忍贪婪。

晚餐自然是鱼宴。詹妮塔和弗洛琳都是今晚的大厨师,各显身手,盛宴很快推出。我们围坐在简易餐桌旁,听着草地鸟鸣和树林风声,吃着亲手钓上的鱼,谈天说地。手机没有信号,时间仿佛停滞。没有微信,没有新闻,没有世界的喧嚣,只有头上的灯光、食物的香气、同伴的笑声。这种“静默态”起初让人不安,但渐渐地,竟生出一种奇妙的安心——原来,人是可以脱离数字世界而活着的,甚至活得更好。

第四天清晨,雨过天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大地上,万物焕然一新。我们很早起床,去看看农场最神秘的景观——“达尔文金字塔”,当地人也称“土林”。那是一片广袤的平原,上面矗立着数十万座白蚁丘。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尖塔,有的像城堡,有的层层叠叠如迷宫,最高的竟有三米多。它们由白蚁用泥土、唾液和植物纤维 “费力地”建造,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小廖说,这些白蚁丘是“活的建筑”,内部结构精密,能自动调节温度与湿度,堪称自然界最伟大的工程奇迹。

我们走在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的史前城市。阳光斜照,白蚁丘的影子被拉得极长,地面像被刻满了神秘符号。小廖告诉我们,原住民相信这些土林是祖先的化身,是大地的记忆。我蹲下身,轻轻触摸一座蚁丘,表面坚硬如石,却能感受到内部细微的震动——那是数百万生命在黑暗中忙碌。我忽然想到,人类总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可在这片土地上,一只小小的白蚁,竟能建造出比人类城市更持久、更智慧的居所。

四天的时光,如风掠过草原,转瞬即逝。30日临别时,詹妮塔送我们到机场。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地与我们握手,好像在说:“记住,这片土地不说话,但它记得一切。”飞机升空,我透过舷窗回望,达尔文农场在夜色中渐渐缩小,最终融入那片广袤的红土与绿林之中。我知道,我带不走这里的阳光、雨水、鳄鱼或白蚁丘,但我带走了一种感觉——一种被自然真正接纳的感觉。在这里,我不是游客,不是征服者,而是一个短暂栖息的生命,有幸聆听了一场大地的低语。

这记忆,将如那日的晚霞,长久地燃烧在我心中。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上,时间不是用钟表衡量的,而是用日出日落、雨季旱季、果实成熟与野兽迁徙来标记的。我曾以为“生活”就是忙碌、竞争、获取,可在这里,我学会了另一种活法:静默地存在,谦卑地索取,感激地接受。手机没有信号,但心灵却前所未有地“连接”——连接着风,连接着水,连接着每一寸泥土与每一声鸟鸣。

达尔文农场,不是一个景点,而是一种启示。它告诉我,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多少,而是能与多少生命共存;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而是能在一片土地上,安心地做一个安静的过客。我或许不会有很多机会到那里,但我知道,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看见那片红土在阳光下闪耀,听见直升机轰鸣划破长空,闻到木薯在火上烤熟的香气,感受到小鳄鱼在掌心扭动的温度。

那是我的达尔文农场记忆——原始、粗粝、壮美,而又温柔得令人难忘。(2025年10月31日)

分享到:

上一篇:历史经典产业新政下的酒业机遇——关于文化赋能与价值重塑的思考
下一篇:维多利亚港这场美酒美食“饕餮盛宴”,荔枝庄园等系列风味果酒受到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