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头条 > 正文

王华民: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2020-07-03 10:17   浏览量:26554     来源:中国食品网

  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六大宏观问题

  1、中国能经受住多大程度的疫情冲击?这是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目前来看特别是从国际上看疫情到底何止终止、何时能有效控制仍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但问题在于疫情充满不确定性,最终疫情冲击会有多大,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安全将在哪些方面、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仍不确定。

  2、中国今年经济增长规模能有多少?针对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显化,需要压实“六保”任务

  以底线思维分析,“六稳”“六保”的第一个都是就业,其目标是新增900万个就业岗位,今年经济增长需要达到4%以上,“六保”“六稳”的底线才能守得住。

  3、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是否会进一步扩大?针对需求修复慢于供给、供需缺口持续扩大,需要全面扩大内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会衔接“十四五”规划的起点,恰恰也是中国穿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关键时期。“两新一重”、消费回补努力成为扩大内需中的亮点。扩大内需已上升为重大战略,聚焦于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在投资方面 “两新一重”中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托底投资。

  4、针对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需要一剂“强心针”。应该充分发挥在政策助推下按市场因素配置资源和政府统筹组织两个优势的相互融合,保住市场主体生存发展与转型升级。

  5、针对政策传导存在阻碍、相关机制急需理顺,必须尽快完善宏观调控。要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努力通过改革促进动能转换。

  6、如何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威胁?

  中国作为一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崛起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当遇到世界性的挑战和矛盾必须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美经济战出现和逆全球化浪潮泛起时给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当前疫情冲击下需要将其进一步细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在疫情冲击下会有哪些变化和新趋势,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去构建和落实是现阶段国际交往的重点和点难问题。

  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经济目前正开始市场型深度复苏,下半年有望呈现较为强劲的逐季复苏态势,形成中速增长,预计下半年实际GDP增速为7%左右,全年GDP增长在4%左右。

  2020年注定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主体产生了剧烈冲击,全球经贸体系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停摆”。各国纷纷推出的一揽子宏观刺激政策都是“史诗级”的。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将再次发生重大转变。中国最早受到疫情冲击、最快控制住疫情、最先实现复工复产,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基础再造对于全球经济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意义。

  中国经济复苏需要经历生产复苏、需求复苏、供需平衡三个阶段,而当前的经济复苏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换的关键期,即以推动复工复产为先导、以供给面修复为标志的行政型经济复苏已经完成,但是以需求扩张为先导、以经济循环修复为标志的市场型深度复苏刚刚开始。

  我国已深度融合到全球分工的产业链格局,并处于核心位置,若产业链外迁重构将对我国产生新的挑战。但危中有机,我国在消费市场空间、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规模、营商制度环境等方面仍有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

  稳增长仍将是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但是不拘泥于简单的数字目标,而是切实在稳就业、保民生等方面有所作为。我国正处于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未来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要更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恢复性发展的十条对策建议

  中央政府提出“六稳六保”非常及时和重要。稳增长底线下调,在稳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化调整和优化,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不能再走“债务-投资”驱动老路,避免货币政策“大水漫灌”,避免再度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稳增长。稳增长和防风险,在不同时期占主次位置是变动的,代表了经济改革非常重要的两大基调,两者都要放在底线上。

  特殊时期需要采取特殊举措。今年下半年,以“六保”为核心的短期目标和以“调结构”为核心的中期目标,应该成为中央政府政策协调的核心出发点,以财政为主导的需求补足加力推进,与此同时改革措施也将以小步缓行的方式逐步展开。要狠抓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从政策目标来看是保市场主体,保基本民生。从政策取向上看是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以定向政策为主,达到精准滴灌的目标。既要关注中央政府精准实施,还需重视地方政府创新落实。

  (一)坚持问题导向,把就业优先政策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1、下半年地方政府用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替中小企业发一半工资

所有抓手的核心目标就是保中小企业。保中小企业不是要借钱给企业,关键是财政出手替发员工工资,以此来保主体、保就业。

  2、除北京和上海两个特殊大都市外,可以规范发展“地摊经济”。

  3、新增的赤字和发行的国债筹集的2万亿将应该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接给地方政府纾困和保民生。纾困方式不能搞建设和项目,而是老老实实地抓民生,稳就业,可以考虑给退休人员补助和为中小企业员工替发工资

  (二)从国家战略高度重视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性大发展,用牛市预期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1、鼓励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和并购重组,减少审批流程、时间和不合理的限制规定。

  2. 完善出台创业板、科创板和中小版注册制系统性改革配套细则,增加成长性企业和新经济模式企业的上市数量。

  3、大幅提高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股票的比例,为股市增加稳定的资金供给。

  4、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发展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全面促进战略新兴产业落地和鼓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

  (三)政策组合料加快投资回升。下半年中国经济政策组合应该从三个层面强化这一趋势

  1,积极财政担当主力。作为这一政策效应释放的主渠道,强化新旧基建投资增速。

  2、货币政策灵活协同。货币政策在助力财政发力的同时,也将逐步修复私人部门的资金链条和实体投资。

  3、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所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因城施策”的政策应变相结合,支撑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平稳增长。

  (四)实施工具创新尽快补上民生短板,重视分配优化。

  1、疫情对吸纳就业多的小微企业与消费倾向高的中低收入居民承压更甚,是制约疫情后消费总体修复的关键阻碍。针对这一民生短板,新一轮“直达性”政策创新应该构建“保就业-稳消费”的双向循环。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直达性工具着力纾困中小微企业,与“地摊经济”配合,从根本上稳定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另一方面,2万亿的财政特殊转移支付直达基层,在保障弱势群体生活的同时,并也将夯实中小微企业赖以生存的需求端基础。

  2、就政策调控而言,稳住基本盘的核心思想是总量刺激和分配优化,相较于总量刺激,应该更关注于优化分配,通过共克时艰来保住基本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分配优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分配优化以及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间的分配优化。

  (五)经济工作重点从行政性复工复产转向有效需求的快速扩展之上,实现向市场型深度复苏的顺利转换。

  1、在快速落实一揽子规模化政策和有效需求提升战略的同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从特殊疫情救助向有效需求刺激转变,从供给侧扶持政策向需求侧扩张政策转变。

  2、需要强调,“稳”是当务之急,但不能“一稳了之”,只有适时适度的“进”方能解决中国的结构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3、以构建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落地,推出以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为导向的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巩固疫情前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刚刚开始企稳回升的不易成果。

  (六)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必须在《政府工作报告》基础上,科学组合搭配一揽子政策,疏通宏观经济循环堵点。

  1、合理利用国务院《预算报告》拟安排的扩张资金,集中出台三大针对消费、投资和产业的“规模性”政策方案。

  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主要体现在“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总量方面,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扩大专项债规模“三箭齐发”。

  3、结构方面,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二是各级政府要真正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三是加强对地方的财力保障,中央财政可以专门设立特殊转移支付,用于支持地方基层运转、保障基本民生,落实“六保”任务。

  (七)应对疫情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要有新思维和新对策,重视和发挥央行的准财政功能。

  1、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乘数效应和预期引导作用。进一步解决政策利率传导和风险分担机制问题,合理推动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利率下行。

  2、下半年货币政策应该延续宽松趋势:一是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二是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值得期待;三是增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切实把资金用到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上。

  3、宏观审慎监管要与逆周期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重点在于“市场秩序建设”而非松紧力度的摇摆,从而在防范风险积累的同时,避免造成市场预期的紊乱。

  (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相结合

  1、从以下三方面推动消费回升;一是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二是大力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三是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

  2、在当前形势下,投资托底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其中基建投资仍是重要发力点。未来新型基建与传统基建均存在较大发力空间。一方面,加大新型基建投资是未来是发力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情,传统基建仍有较大发力空间。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老旧小区改造,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这些领域仍存在较大缺口和需求量。

  (九)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我国外贸外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加快推动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二是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四是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十)进一步明确“房住不炒”定位,避免重走依靠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

  中国房地产市场不能再岀现过度刺激带动房地产价格回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应该是主线。下半年房地产政策要更加注重提高调控的精准性。一是加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以促进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二是“因城施策”加强政策灵活性。三是加强资金流向监控,房地产融资政策依然会保持相对从紧态势,防止当前资金面相对充裕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中国致公党中央经委会委员兼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华民博士先生授权发布。

  2020.7.2

分享到:

上一篇:四川茶业新榜单:首批四川茶业十强县出炉
下一篇:四川茶业新榜单:首批四川茶业十强县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