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 09:34 浏览量:13637 来源:中国食品网
《列子·汤问》记录着“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战国时候晋国的琴师俞伯牙奉命出使,行至汉阳江口兴致忽起,就坐在船头上弹琴。这时候来了一位名叫钟子期的隐逸樵夫,站在船下细听,时而感叹“峨峨兮若泰山”,时而感叹“洋洋兮若江河”。
俞伯牙为之惊叹不已,竟然有人能听出自己何时意在高山,何时意在流水,遂下船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约定来年再见。
谁知,翌年俞伯牙再来的时候,钟子期已经病逝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弹奏了最后一曲,便愤而摔琴,说世上再无知音,从此以后不再弹琴。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令人神往的知己之交。
“上善若水”出自先秦佚名的《老子·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为至善至柔,与人无争,泽被万物,容纳百态。最高境界具有完美道德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也赞美人的无私宽厚、包容、谦卑的品德。
人生知己何处寻?北宋欧阳修的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传颂千古,道出了人间最珍贵的情谊。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真正的知己就如同灯塔与港湾,照亮彼此生命的荒原,引领前路的方向,为生活带去温暖与欢畅。默契的灵魂彼此了解、欣赏,实属难能可贵。
自古以来,“知己”在中国有着“八拜之交”的具象解读。无论是福祸同享、共同进退的“胶漆之交”,忠诚可靠、值得托付的“刎颈之交”,同舟同济、生死与共的“生死之交”,还是一诺千金的“鸡黍之交”,跨越年龄的“忘年之交”等,都书写了知己间的情谊。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诗词文字镌刻知己深交的真挚与美好,直击心灵。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送别知己时最豪迈的告白,即使相隔万里,心始终同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表示,在茫茫人海中邂逅灵魂共鸣者,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明代诗人高启的“一杯相属成知己,何必平生是故人”以酒为媒,让举杯共饮的人成为知心的朋友。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与各路知音诗酒唱和,摆脱世俗桎梏,回归本性,尽显豪兴。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则表达出醉醒淡然的人生态度。
知己如酒,酒如知己。
一品入心,越久越浓。
酒逢知己,杯盏映情,千愁散,共叹人生岁月长,醉眼笑看人间事。从小酌怡情到不醉不归,一种独属于酒中知己的欢愉滋味油然而生。
上善知己,就是最好的挚友。“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份情感是真挚的透明的长久的,可以是生养的父母,可以是指点迷津的前辈尊敬的老师,可以是自家兄弟姐妹,可以是求学成长的同窗,也可以是无性别之分年龄之距。
上善知己,是彼此走心的人。无论天涯海角,心里总是牵挂。平日长久不见,相逢也不会疏远,有日重逢相见,尘封的画面会重现眼前。
与知己遇知己,当有一杯美酒滋养,可欢快如甘露,可抚慰苦相思。然后,最懂心的那位知己,是不离不弃的自己。
喝上善知己酒,
交知心好朋友。
上善知己酒,源自中国酒两大核心产区四川泸州、贵州仁怀,是匠人匠心精调的一杯美酒,以岁月留香的品质底色,传递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经典。
用真酒唤真心,将知己的深情融于酒里,与知己把酒言欢,与知音对酒当歌,遇见行走人生路上的每次相逢,如同美酒般香醉难忘,持久弥香。
喝上善知己酒,交知心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