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专家建议出口食品企业: 稳住外贸基本盘 找准内销突破点

2020-04-29 14:23   浏览量:10090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受疫情影响,今年我国出口业发展面临多年来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当前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外贸企业普遍面临在手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物流运输不畅等诸多问题。根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进口下降0.7%,出口下降11.4%。面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国家及时出台一系列外贸稳定增长措施,支持外贸出口企业复产,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促进外贸产品内销。在日前举办的“促进出口食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交流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对此展开探讨。

  政策利好

  打开出口转内销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育了一批具有出口能力和出口资质的食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常年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合格率超过99%。但近年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出口食品企业开始面临出口成本增加、国外订单不稳定等问题。与此同时,国内消费升级,国内市场出现优质产品供应不足、消费外溢等现象。因此,国家提出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之一便是提升内销产品质量、促进国内消费和引导境外消费回流,让国内百姓分享到更多的“质量红利”。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会长王新对出口企业转型内销扶持政策解读,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质监工作时提出,要积极促进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三同”,即“同线同标同质”: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同样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2017年,“三同”工程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第1条就提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在消费品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三同”,鼓励外贸加工企业、制造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产能,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自营、合作等方式,增加面向国内市场的优质产品供给。如今,国内消费者已经逐渐了解和接受“三同”理念,并开始主动寻找和购买“三同”产品,出口产品转销国内的消费环境已经具备,这对出口企业打开内销渠道是非常好的优势。

  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在谈到中国外贸食品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时谈到,今年1、2月的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农产品进口达到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5.1%;但出口贸易额为94.9亿美元,同比下降11.6%;在超千万美元出口额的农产品中,仅有鳕鱼、大蒜、马铃薯、洋葱、葵花籽、花生、柑橘属水果等不超过10类保持增长;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日本、欧盟、美国等的出口额同样下滑。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出口转内销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于露也指出,出口仍然是出口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稳定外贸出口基本盘的最坚实力量,一定不能在转内销之后就忽视了长期耕植的出口市场,相反,稳住与海外客户的关系才能稳住出口的基本盘。华人、华侨对本土产品的需求长期存在,在我国与美国签订的进出口协议中,新增了对我国熟制禽肉产品的出口许可,我国的一家企业即将对美国出口中国的传统零食泡椒凤爪,这充分显示出海外市场对中国食品的需求——尽管不大但是存在,尽管不是贸易“主角”但也需要珍惜和保护。尤其是在“大健康”理念不断推行的当下,华人对传统饮食的需求、全球对健康产品的认可,都将成为出口食品企业的信心所在。

  此外,食品本身具有的高消耗属性也应当成为食企保持信心的理由之一。“有意思的是,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国外家庭将采购食品称为家庭的‘碎石机’,也就是采购回的食品在短时间内就会被消耗掉,尤其疫情发生以来,家庭食品的消耗量更是成倍增长。”于露说,在形势不佳的现实下,食品企业尤其出口企业更要坚定信心,等待转机。

  国内机遇

  健康营养便利成为新需求

  对于出口食品企业在内销时应从哪些方面创造或把握机会,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认为,新冠肺炎疫情让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多变化,直接导致了对食品需求的变化。除了对基础食品需求要有保障外,消费者对高营养、健康的产品关注度与需求量都显著提升。

  一方面,更多国内消费者对“良好的免疫力是战胜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有了深刻的体会,因此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备受关注,业界一直认为其将成为特殊食品行业新的增长点。有数据显示:超过52%的消费者关注能够提升自身免疫力的产品,例如高钙、维生素补充剂、补充能量的食品需求迫切,而功能性食品、天然有机食品、高蛋白乳制品、活性益生菌等产品的选择意愿也更加强烈。在休闲食品领域,高纤食品因能帮助改善肠道功能,坚果类产品由于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都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需求量不断增加;而植物基产品由于其自带的健康与环保属性,在疫情之前就已为食品界和消费市场看好。

  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对方便食品、便捷性包装食品、大包装食品以及保质期长的包装食品需求量增加。疫情期间,速食、方便食品、自热食品销量大幅增长。2020年1月以来,天猫平台上,方便面总销量同比增加57%,水饺馄饨类总销量同比增加78%,自热火锅总销量同比增加144%,肉制品总销量同比增加264%,汤圆总销量同比增加60%,蔬菜、方便速冻食品、米面粮油同比增长均超过100%。同时,价格也不再是消费者选择的首要指标,半成品速食面、自热锅产品在方便的基础上,增加蔬菜、肉等食材,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营养的需求。另外,疫情期间,大量罐头食品进入家庭,其品种丰富、口味多、储存时间长,逐渐为更多国内家庭接受并喜爱。

  “今年疫情期间,出口企业更加明显地感受到了出口受阻的压力,而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支持出口食品企业内销,打通内外贸堵点、加速外贸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措施,相关组织、协会与媒体也以新闻报道、直播等形式,开展了宣传与对接活动,助力出口企业内销。”王新建议,“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引导更多的出口企业加入三同工程,共同开拓国内市场,也希望出口企业能更多利用联盟的力量,而不是只依靠单打独斗。”

  找准定位

  融合渠道强化品牌保持信心

  何继红认为,不仅是出口企业,整个食品行业都应该对疫情后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进行思考与应对。食品企业要融合渠道、强化品牌,找准自己的定位。

  首先,健康意识的觉醒将成为市场的助推器。市场分析家预测,2020年将成为世界各国营养补充剂和功能性食品发展的重要一年。目前植物基产品、植物蛋白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未来两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0%以上。何继红认为,企业只有全面地了解市场发展趋势,把握消费者新消费需求,才能开发出个性化的优质产品,满足未来食品市场需求。加大研发力度,快速推出更多更好高营养的健康产品,是所有食品企业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其次,消费者对大品牌的信任和依赖将会增强。有数据显示,37%的消费者表示会在疫情结束后支持在疫情中有暖心举动的品牌,而盒马、每日优鲜等到家服务平台通过保障食材供应,疫情期间尽量实现配送,也赢得了消费者认可。相关品牌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进一步巩固疫情期间树立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强化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消费美誉度。

  再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加快线上线下融合,让市场渠道更加畅通,也是食企需要重视的。疫情期间,线上销售和大小超市销售相对顺畅,今年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536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食品类增长32.7%。盒马的销售统计中,TOP10的品类全是食品;京东一季度食品类的销售同样增长迅猛,同比增长了50%。这说明疫情对消费习惯的改变深刻影响着零售消费及相关行业,也意味着“云端生活”将作为习惯被保留下来,吃、用两大场景将加速转移线上。

  未来,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新方式快速发展,能够有效降低疫情影响,给人们的消费提供一个突破口,及时释放消费需求,帮助消费市场回暖。新消费模式也在融入新时期人们的“宅生活”,改善现有传统经营模式,附加科技基因,促进消费市场向科技化、线上化升级。因此,传统渠道、商超等现代渠道及电商渠道的加速更迭等,值得各企业深入思考、提前谋划。

  对于外销产品如何在国内市场提高销量,于露同样认为,找好渠道很重要。她介绍,社区渠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其极佳的便利性,可以明显观察到其在疫情期间的销售增长现象。此外,针对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外销转内销产品更应做好创新,目前来看,很多食品品类的口味、食用形式、包装材料和成本控制都还有很好的创新空间。总体来说,尽管受到影响,企业对国内市场应当保持信心,并在市场开拓中逐步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取更好的增长。

  “疫情给食品行业众多企业带来挑战,但是对行业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中国的食品产业仍在继续转型升级,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何继红说,“只要企业能够在危机当中快速反应、有效应对,及早谋划长期布局,我相信一定能够化危机,成功穿越周期,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向好。” 

分享到:

上一篇:宝兴县委常委、副县长冉瑞俊带队开展节前食品安全检查
下一篇:金喜来酒业深化酒旅融合打造生态酒谷4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