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综合 > 正文

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提升畜禽种业市场竞争力

2022-04-06 15:47   浏览量:29670     来源:中国食品报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种质资源是种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是畜禽种业的基础和源头。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国内消费者膳食结构中牛、猪、鸡及水产品等蛋白类食物的比例不断增加。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自主选育的主要畜禽和水产养殖核心种源自给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达到了75%和85%,尤其是肉猪的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了90%。不过,国外的蛋鸡和奶牛核心种源占我国商品蛋和商品奶的份额比较高,分别为40%和60%。虽然主要畜禽核心种源的一些地方品种风味和适宜性强,但饲料转化率、产品品质(比如瘦肉率等)及生长周期等与国际优势种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种业在基因资源挖掘和优异种质创新的理论、技术及方法原创等方面滞后于一些种业强国,仍处于“跟跑”阶段。“未来,我国农、畜产品的自主供给面临极大风险与挑战。”刘昕说。

  如何补齐短板,提升畜禽种业市场竞争力,刘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重视畜禽种质资源挖掘和创新利用。重视系统谋划和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完善建设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加快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快实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探索以活体原位保护为主、静态冷冻保存为辅的保种思路,构建保种场、种护区、基因库相配套的资源保护体系,为畜禽种业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健全创新评价体系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我国种业创新领域的人才和成果评价,尤其是优异种质资源、优良品种和核心种源等成果评价,过于注重论文、专利、品种数量和奖项,优异种质挖掘与创新、品种选育与创制、新品种繁育与推广应用的创新产业链之间难以联合,上中下游、育繁推、产学研等之间难以融合,严重影响了大品种及有市场竞争力的好品种等创制种业的商品化、集团化和专业化。因此,需要加强种业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评价体系建设,建立更为宽泛的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健全激励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产权归属制度及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一些理论与基础技术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种业人才的创新活力,加强畜禽种源繁育利用、销售、推广应用的产权保护。

  三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畜禽育种技术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重视建立长期稳定的畜禽种业财政支持保障机制,支持畜禽育种的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及重点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注重功能型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打通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通道,设立畜禽育种技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发挥企业在畜禽育种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拓宽人才成长空间,尽快打造一批能够胜任重大项目需要的畜禽育种技术科技创新产业领军人才与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建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人员与种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畜禽育种科技创新组织体系,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育种水平,显著提升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分享到:

上一篇:推进研发创新和科学应用 更好发挥母乳低聚糖潜在产业升级推动力
下一篇:绿色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找到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