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传递权威声音 回应社会关切 增强发展信心

2022-03-09 10:57   浏览量:10814     来源:中国食品报

本报记者 顾雨霏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如何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在3月8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分别就当前热点问题,回应了社会各界的关切。

  肖亚庆:不断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稳住了工业就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1—2月,工信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了密切跟踪调度。“数据显示,1—2月,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去年四季度的稳健态势,但也要看到,工业经济还存在着来自原材料价格、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挑战,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影响。”肖亚庆表示,下一步,工信部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一是把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扎扎实实落细落到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定提振工业经济的政策,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各地出台了很多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既有减税降费的大措施,也有加计扣除、鼓励创新、鼓励增加出口、鼓励提升消费的具体举措。工信部将与各部门共同把这些政策解读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到位。

  二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大宗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问题,影响了一些企业或行业的发展,工信部将做细做实各项工作,使得供应链畅通、产业链完整,发挥好产业门类齐全优势。

  三是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要在绿色低碳发展、制造业水平提升、工业整体能力提升、工业核心能力提升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此外,要积极创办一流企业,使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有明显提升,为稳定工业经济起到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工业经济的整体提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此,工信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中所占比例虽然不高,但去年其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分别达到了规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肖亚庆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在已有基础上,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增加数量。今年,计划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中的绝大多数,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创造的环境,要扩大到广大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从而支撑工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肖亚庆表示,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和壮大,要把这些政策要求和已经取得的实践总结好,并推广下去,支持更多的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王志刚: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对推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志刚介绍,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在产出方面,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7万亿元,大大超过全社会研发投入2.79万亿元。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达到了去年的第12位,提高了22个位次。

  “政策是导向,政策是动力,政策也是保障。”王志刚指出,今年要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任务,必须把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这项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一是要从综合集成、系统部署来抓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部要把要落实的任务列出清单,抓好落实。

  二是要抓重点抓落实。要抓住一些重点工作,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是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的逻辑起点,科技部把基础研究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要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开展攻关;要优化创新生态,在创新环境上来抓落实,在政策、法律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以科技人员为中心,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等重点来推动落实;要从人才这一关键来抓落实,科技的活动主要是人的活动,需要一批掌握着高技术的人才投身科技、热爱科技,并且在科技上大有作为。要让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一展身手,推动国家事业和个人成长共同进步,要适当放宽女性科学家在青年项目申请中的年龄限制。

  三是要各方形成合力抓落实。把各部门、地方、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科技方面聚集千军万马,共同把中国科技事业推向高潮。抓落实最后检验的效果,就是要能看到通过抓落实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让广大科技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

  企业是市场主体,走创新发展道路,市场主体必然要成为创新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创新决策、创新组织、创新投入、创新成果的转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企业在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创新贡献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王志刚介绍,投入方面,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其中76%为企业投入,投入强度非常大;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在3.7万亿元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中,90%来自企业;研发组织方面,79%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牵头或者企业参与。原来企业更多的是技术改造,现在在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企业也逐步成为主力。

  “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志刚表示,高科技企业要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关键力量,要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科技项目,让企业能够有更好的政策环境;要引导企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既考虑国家导向,也考虑企业发展、市场回报,在这些方面实现共赢;要鼓励企业聚集更多的人才,在产学研联盟中发挥牵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中小企业共同创新。

  王志刚强调,创新不问出身。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能作为创新的主体。大型科技企业重点在于怎么牵好头,怎么当好盟主、当好链长;中小企业重点在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此外,要通过国家高新区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国家高新区里,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高科技企业必然产生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共同关注,为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王志刚如是说。

  李国英: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

  今年1月,《“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水安全保障规划。其目的在于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水利发展的部署要求,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规划》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结合水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解构为四个次级目标:一是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二是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三是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四是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和治理能力。为了实现目标,《规划》确立了六项重点水利任务: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二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三是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四是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五是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六是强化水利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由此带来水旱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李国英表示,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的目标是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水安全保障。

  李国英指出,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要把握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二是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三是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

  “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是把握好‘纲、目、结’三要素的谋篇布局。‘纲’主要是指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排水通道,这也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目’主要是指区域性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结’主要是指具有控制性地位、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资源调蓄工程。”李国英介绍,通过“纲、目、结”三要素的科学布局、建设和完善,建成后的国家水网将具备“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功能作用。

分享到:

上一篇:第二场“代表通道”开启 基层代表深情讲述富乡村兴产业的故事
下一篇:昝林森代表:大力提升粮食仓储管理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