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郎酒庄园 > 正文

成都高新区险企加速布局 产品创新服务实体经济

2018-07-19 16:56   浏览量:25051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中国食品报四川讯 (张倩 蒋雪)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多元稳健的保险业态在其中发挥作用明显。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保险业动作频频,多项创新举措背后都瞄准同一个目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金融城

  4月8日,四川首家拥有全国性寿险牌照的公司——国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宝人寿”)落户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近日,记者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以下简称“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获悉,由该公司投资建设并运营的国内首家“国际生物医药健康保险超市”即将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险企布局,呈集聚态势。截至目前,包括国宝人寿、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谐健康”)、锦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泰保险”)和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安盟”)在内的四川4家法人型保险机构均落户成都高新区。

  除了国宝人寿和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在成都高新区创新保险业务外,锦泰保险、中航安盟等险企业务创新力度不减。日前,由锦泰保险承保的成都首笔共享车位保险赔款顺利支付。中航安盟推出的不少科技保险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技术创新装上“安全阀”,该公司将于近期搬入全新的办公大楼。同样入驻在成都高新区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以下简称“太保安联四川分公司”)针对成都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大量落户探索开发相关特色险种,在承保同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务。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述保险公司,深入了解险企布局成都高新区的考量,以及落户后在险种创新、产品销售的情况。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区内险企加速布局、抢占保险市场份额,注册在区外的部分内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也在成都高新区开展保险业务。在成都高新区保险业蓬勃发展趋势下,不少保险中介机构正围绕区内险企加速聚集,合力打造保险生态圈,推动成都高新区加速打造现代金融。

  险资入局 意欲何为?

  总部和分公司落户提升金融业集聚效应

  6月14日下午,成都高新区天府三街199号太平洋保险金融大厦15楼会议室,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副总经理薛春玲正在和客户洽谈。“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成都高新区企业创新意识非常强,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高新技术企业运营团队往往保险意识高,投保需求大。”薛春玲认为,保险能够帮助企业规避研发风险,推动产业发展,在成都高新区可以发掘众多企业客户,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能够和成都高新区其他金融机构一起产生产业集聚效应。

  太保安联四川分公司于去年7月落户成都高新区,办公场所同样位于太平洋保险金融大厦,这家企业的股东方分别是同为保险巨头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太保安联之前已在北京、上海、广东开设分公司,当公司决定进军西部市场时,我们对注册地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尤为看重,成都金融资源、人力资源聚集度高,而成都高新区金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落户于此便于我们整合行业资源以及拓展业务渠道。”太保安联华西区域中心、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唐睿说。

  中航安盟也是一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和法国安盟共同出资设立,办公地位于成都高新区天泰路112号的四川投资大厦。6月22日,记者来到这里看到,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公司在省内各分支机构的业务统计数据。“这里的办公面积已无法满足公司下阶段布局和业务发展,预计下月将集体搬至一幢全新的办公大楼。”中航安盟四川省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军介绍,外资合资险企比较看中落户地的区域开放程度和金融聚集度,“成都高新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从客户发掘和险种开发来看,这里有很多潜在的客户群体,比如科技保险领域。”

  和谐健康是第一家正式落户成都的全国性健康险公司。“无论是从金融机构集聚和经济证券化水平来看,成都高新区在成都金融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席位,立足于此能紧跟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步伐。”和谐健康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成都高新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提高保险改善民生的能力。

  相关险企先后落户并稳定开展业务,助力成都高新区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少保险中介机构也加速落地。“保险公司的聚集度是吸引保险中介机构涌入的原因,成都高新区新兴产业多,很多企业有购买保险意愿,我们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专业保险咨询服务,实现保险公司、客户、保险中介机构在保险市场三方共赢。”四川交投诚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主打人寿险和财产险

  科技保险成高新区企业投保“新宠”

  记者了解到,从落户成都高新区的险企业务类型来看,这批企业主要经营人寿险和财产险两大类险种。“每个险种开发需要报中国银保监会审批,包括严密的精算工作,每家保险公司的险种开发都能体现一定的独创性。”薛春玲介绍,除车险外,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已拥有上万种非车险产品,可以覆盖各类企业、各类人群可能面临的财产损失以及各类经济赔偿责任风险,公司来自成都高新区的保险客户已超2万户,而新险种覆盖人群中,成都高新区的客户最多。此外,太平洋财险四川分公司正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创新风险保障。

  太保安联在太平洋保险集团内的业务定位十分明确——产品研发、营运风控、健康管理,既覆盖团体,也针对个人。“我们目前的主打产品是为企业提供一揽子员工健康及意外解决方案,成都高新区企业数量众多,员工大病、平时疾病以及看病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服务。目前已和全球、全国以及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员工提供补充医疗相关的健康险种以及健康管理服务。”唐睿介绍,团体类产品都是定制化,保费需要经过精确的费率测算,总体而言,成都高新区潜在客户较多,“这里的上班族处于财富上升阶段,未来对生活质量要求高,这里的企业也处于成长阶段,前期或许压低了投保意愿,若发展壮大后,企业也更愿意为员工购买定制化险种,我们还在拓展品牌以及培育企业消费习惯的过程中。”

  中航安盟的险种目前涵盖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机动车辆保险、货物运输险等。“以责任险为例,细分了食品安全责任险、医疗事故责任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公众责任险等,近年来服务的客户持续增长,去年为成都高新区企业提供科技保险的风险保障金就达30亿元左右。”吴军介绍,公司累计有10类科技保险经过成都高新区科技保险认定,专利执行与损失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管意外伤害类险种备受企业追捧。

  成都高新区通过对保险公司的科技保险险种进行认定,引导企业购买相应的科技保险险种,再对企业投保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在中航安盟入围的重点引导类科技保险中,成都高新区补贴额度达到40%,一般引导类科技保险的补贴额度达到20%。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先后认定350余款次的科技保险产品,累计服务157家(次)科技型企业,涉及保额超过30亿元。

  产品开发+市场需求+目标锁定

  险种开发紧盯客户需求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资金利用自身营销资源、客户资源、品牌资源的综合优势,在吸纳、整合全方位的产业资源同时,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实现了长效稳定的优质资产搭建,金融资产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也充分得到释放,然而,创新是险企在行业立足的必备技能。

  “险种始终在创新,而且险种开发越来越细分,比如,围绕车险领域还有很多产品,围绕医药行业也有很多细分险种,货物运输类险种也因其行业及客户特点进行产品创新。成都高新区除了三大主导产业外,还衍生了很多新兴细分行业,这些都是公司险种开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因素。”薛春玲说。

  如何把脉险种创新的方向?薛春玲给出了答案——产品开发+市场需求+目标锁定。“若我们想在某个区域开展某项保险业务,我们就要通过销售人员在市场前沿锁定潜在客户,搜集汇总信息,作为市场报告送至总部,我们所处的行业其实和市场营销很相似,绝大多数产品来自客户需求,而每个行业的客户需求不尽相同,未来在成都高新区开发险种会始终瞄准客户需求。”薛春玲表示,保险的本职就是“风险转移+财富规划”,客户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在为企业承担风险的同时,也不妨主动和政府对接,政企一起探索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子。

  “除了国家和保险公司主动推动险种创新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众及实体企业倒逼险企进行产品创新。在市场摸底中,我们发现成都高新区的客户普遍受教育程度高、金融视野宽广,对保险工具的认识很到位,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存在潜在研发风险,这些因素都导致企业对风险保障和风险转移认识深刻,愿意投保。”吴军分析,在成都高新区开展保险业务需要摸透客户需求,经过调研发现,成都高新区的大多数企业往往对核心技术骨干依赖度高,对于高管意外和健康保障非常看重。此外,很多企业的研发设备和专利价值也非常高,这些都是决定企业投保的因素。

  谈到企业的险种开发和销售渠道拓展策略,唐睿介绍,太保安联四川公司很多业务通过线上处理,专人对接,同时借助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既有的销售网络进行业务拓展。“投保后员工都不希望自己生病,若员工发生意外,对于企业而言则会面临人力资源损耗,对员工病前的健康管理成为保险公司服务客户的全新策略。”唐睿介绍,他们正在探索健康管理增值业务,“世界500强企业多有这种消费观念,而西部地区企业这种消费意识还处于培育阶段,我们愿意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新闻链接

  支持保险业发展

  成都高新区有哪些“优惠”条件?

  去年下半年印发的《成都高新区关于加快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明确规定,重点支持注册地和税收户管地均在成都高新区的金融机构,而能够享受这一政策性支持的金融机构就包括保险公司。

  在支持法人机构聚集方面,对新引进的法人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实缴资本达到1亿元的,分3年给予500万元奖励,实缴资本每增加1亿元,奖励增加100万元,最高2000万元。

  在支持省级分支机构聚集方面,对新引进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省级分支机构,分3年给予300万元奖励。

  在鼓励运用科技保险方面,企业购买重点引导类科技保险险种,按实际保费支出的40%,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购买一般引导类科技保险险种,按实际保费支出的20%,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

  行/业/观/察

  企业投保意识强 自贸区建设激发险种创新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意义,而其中,科技保险业是推进科技服务业贴近创新、贴近企业不可或缺的“赋能”体现。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特质,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群体画像。科技创新、产业化推进、技术升级……诸如此类的环节要素,每一项都是创新与风险并存,而此时,科技保险作为科技服务业重要要素支撑的“托底”,无疑将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研发、产业化风险,一定程度上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松绑”,让创新主体们更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反而观之,一个区域创新能力强不强,科技企业创新行为活跃与否,也能从科技保险业的繁荣程度窥探其中一二。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方面,险企结合所在区域产业趋势和客户特点不断开发新险种;另一方面,接受采访的险企均认为成都高新区企业保险投保意识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样的现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直陈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活跃度。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成都高新区累计市场主体存量16.28万户,而在这批存量企业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企业往往面临技术研发风险,很大程度促使企业提升风险转移能力,购买保险成为趋势。

  如今,自贸试验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已有险企开展产品创新。位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多家险企也正抢抓自贸区新机遇进行险种创新。国宝人寿落户成都高新区后就携手12家相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将立足成都高新区全方位拓展保险、金融、“互联网+”等业务,实现多领域跨界融合发展。(记者 宋嘉问)

分享到:

上一篇:成都市首个无人机产业协会在成都高新区成立
下一篇:华帝公司被反映未能兑现退款承诺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