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美食 > 正文

成都小菜单彰显大思考 美出新高度食在不一样

2018-10-13 11:31   浏览量:20239     来源:

    中国食品网讯 相关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成都累计接待的旅游总人数达1520.4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而外地游客占比超过80%,其中近一半为省外长线游客。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们在这里赏美景、享美食的同时,更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成都的菜单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这些菜单不仅有菜品的名称、单价,更详细补充了规格、计价单位、主要原材料份量等。”黄金周期间,在成都念大学的陈尚元去逛了街子古镇,第一次见到了这些与众不同的菜单。“非常有趣,吃的什么、吃了多少,通过这份创新的菜单一目了然。”

    不仅是街子古镇,在“十一”黄金周到来前,市商务委发出了《关于加快在我市重点景区开展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推广示范工作》的通知,明确在成都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武侯祠博物馆等首批10个4A级及以上景区推广复制餐饮标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示范经验,提升餐饮行业明码标价水平。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成都共有858家旅游景区餐饮门店对菜单进行了标准化、精细化标识。

菜单创新

出台首个餐饮业明码标价行业规范

    相较于传统的菜单只列品名、价格的做法,餐饮标识的标准化、精细化要求商家在菜单上详细列出菜品品名、规格、计价单位、价格、主要原材料份量、出成率等信息,让消费者不仅知道吃的是什么,更要明白吃了多少。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成都就启动了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率先在太古里、宽窄巷子、锦里3条特色街区开展示范工作。同时根据餐饮类别的不同,从中餐、火锅、小吃、饮品和服务5个方面细化操作要求、编制标识示例,制作了《成都市餐饮业明码标价参考模版》。截至6月上旬,太古里64家、宽窄巷子61家、锦里69家餐饮门店全部更新了菜单,不仅提升了3条特色街区的对外形象,更得到了消费者、商家的一致好评。

    “我的小孩儿对榛子过敏,这里现做的甜品标明了原料成分,不用担心了。”站在宽在巷子的PARIS BAGUETTE甜品店里,来自上海的叶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标识真是太贴心了。”对消费者来说,菜单的标准化、精细化标识意味着消费更舒坦、更贴心,而对商家来说却意味着更有效的沟通。私房菜馆子非的常务副总俞文倩告诉记者,“菜单精细化标识的效果非常好,对我们而言,节省了不少沟通的成本,不仅让消费者更安心地消费,也让我们的产品及服务更能体现其价值。”

    8月30日,成都持续出台了《成都市餐饮业明码标价行业规范》,系国内首个餐饮业明码标价行业规范,率先把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要求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规范》要求“餐饮业经营者销售各种菜品、主食、小吃、饮品、预包装食品等以及提供服务时,必须实行明码标价。”

形式创新

鼓励既有特色又富内涵的多样表达

    事实上,随着 “美食之都”的美名远扬,成都每年都会接待大量慕美食之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不仅促进了美食经济的发展,更给成都餐饮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国际化的要求。要如何营造诚信的消费环境,让消费变得透明舒心?事实上,成都在该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而针对老菜单标识不细的问题,成都在赴乌镇实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借鉴创新,结合自身特点已然寻得了“破题之计”。

    “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在可见形式上的探索,更关注餐饮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昨日,市商务委副巡视员陈小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针对食品质量、标准规范以及登记工作等多个环节,成都首先创新性地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据了解,成都市商务委会同市发改委、市旅游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旨在让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工作不仅有覆盖的“宽度”,更要有实施的“深度”。

    同时,成都还出台了国内首个餐饮业明码标价行业规范,对餐饮标识的内容表达上进行规范管理。“在内容规范的基础上,如果这些景区及街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呈现出形式多样且具有天府文化内涵的标识,我们当然会鼓励并支持。”陈小兵举例分析道,双语标识正是一个特色方向,在宽窄巷子、锦里、太古里等国外游客流量较大的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等使用双语标识,不仅有利于提升其品牌形象,更在细微处展现了城市的温度及国际化。

    不仅是双语标识,记者日前走访这些特色街区及旅游景点时注意到,在标准化、精细化标识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的餐饮门店还有不少。在锦里的一家名为隆中对的小吃店里,就标注了小吃的“味型”,比如竹叶牛肉的味型就是“辣”,叶儿耙的味型则是“不辣”。

美食创新

在革故鼎新中培育多元美食产业

    事实上,餐饮标识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只是成都美食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成都,“美”不仅仅是味,更蕴含着成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标准,而这些的创新举措,更是建设国际美食之都应有认识和作为。

    漫步在成都街头,各种美味烧烤是少不了的一道风景。但不和谐的烟雾也一直饱受诟病,但随着成都烧烤店“碳改电”和“煤改电(气)”工作的推进,这些现象基本已经淡出大家的视野了。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创新也被予以“绝对”的肯定,餐饮门店清洁能源改造还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类会议以及出版物中进行全球推广。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时代的印记,更是一种群体性的生活方式。还有什么文化需求比吃更广泛、更基础呢?跟其他文化一样,美食文化也需要传承和创新。好吃的菜肴,制作的技法、工艺要传承,关于美食的故事、记忆也要传颂。还记得“美食之都成都火锅文化月”吗?“火锅文化月”把文创理念贯穿始终,出现了冰球鹅肠、熊猫火锅底料等创新菜品,而热辣的火锅翻滚,不仅满足了嘴巴,还满足了精神。

    美食之都成都火锅文化月、推广中央厨房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引导川菜企业连锁化经营……事实上,在“吃”上面进行大胆创新,成都有很多生动鲜活的案例。来自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实现餐饮收入超370亿元,增长12%。

    在日前举行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还提出要在革故鼎新中培育多元美食产业。依托产业创新充分延伸美食文化产业链,把创意农业、创意旅游、创意设计融入美食,提升美食多层面附加值,着力构建世界级美食产业生态圈。大会还提出,要打造国际美食产业高地和美食城市品牌,深度挖掘美食文化附加值,研究、保护、传承餐饮“老字号”文化和技艺,凸显以川菜文化为代表、中外美食荟萃的国际美食之都魅力。(记者黄照)

 

分享到:

上一篇:成都品牌美食出海远行香飘墨尔本
下一篇:川菜出川 跨越南北半球的创业风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