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展会 > 正文

第十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召开

2018-09-27 15:04   浏览量:17640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在一系列强有力的科技政策及措施保障下,我国作为科技活动主体的研发活动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更重要的是,科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在蓬勃开展,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微信图片_20180926160607

  日前,由北京食品学会主办,《食品工业科技》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届食品科技北京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品行业代表300余名出席论坛,演讲嘉宾围绕行业关注的热点议题进行了技术交流,内容涉及益生菌、特医食品、婴幼儿乳品、营养功能性食品、老年食品、休闲食品、饮料、食品非热加工、营养与健康等。此次论坛的主旨是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使科研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百姓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新产品。

  主题:科学创新 技术落地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食品工业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食品工业既是传统民生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8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利润同比增长10.2%,高于去年同期,逐渐呈现出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的态势。本次会议以“科学创新、技术落地”为主题,精准契合了当前行业发展的脉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表示,科学创新,是中国食品工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寻找新动能的重要推动力。在全行业向健康与营养转型的过程中,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为行业提供了无限的创新空间;而技术落地,加快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促使科技成果驶上“转化高速路”,则成为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北京食品学会理事长李东在会上表示,北京有着众多的学术资源,食品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综合实力方面都在全国首屈一指,举办论坛的意义就是希望将北京的科研成果嫁接到企业,让市场上能见到百姓喜爱的营养与健康食品。

  关注:全民健康 营养为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在做主题发言时表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健康以营养为先”,他详细阐述了我国人民健康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营养健康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为了实现“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传统营养学科和相关学科应快速交叉融合,做到自身的横向拓展和交叉学科的纵深研究,从而完善营养健康科学体系,实现群体预防策略与个体化精准的有机结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表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1万美元达到1.16万美元,全面进入营养健康的新时代,人民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但是目前的大众食物营养干预无法满足每个人的精准营养与健康需求,只有通过个性化的精准营养服务才能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

  针对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被称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公布了特医食品的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照依法严格注册、简化许可审批程序、产品注册与生产许可相衔接的思路和原则,规定了特医食品申请与注册条件和程序、产品研制要求、临床试验要求、标签和说明书要求,以及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相关内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湖中在谈到对于特医食品的法规解读时表示。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24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因此老年营养健康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何梅对于老年食品现状进行分析时表示。对于老年食品的研发,何梅建议要从分析老年人营养需求、生理状况、相关慢性病等方面开展,老年膳食的特点是营养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制作上要求食材细碎、软烂、无碎骨、无刺;质构方面要求普通餐、软食、半流质、流质;老年食品主要是适用于老年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及适用于慢性病、特殊需求的保健食品。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赵军英博士则介绍说,中国母婴营养健康研究队列(MINC)研究目标是通过建立我国人群不同膳食条件下母乳成分、母婴肠道菌群及健康等基础数据库,探索生命早期营养、肠道菌群、机体的互作与机制,发展“精准化、信息化、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与服务模式,探索成人非感染性疾病早期影响因素,提出营养干预预防措施。

  趋势:功能食品 迎来契机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鲁军认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顺应大健康的理念以及民众消费需求,推动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转变,成为营养功能性食品发展的重大契机。鲁军在报告中指出,在营养均衡靶向设计与健康干预定向调控以及功能保健型营养健康食品与特殊膳食食品开发等方面迫切需要科技引领,营养、功能、健康、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成为未来我国食品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如食源低聚肽是分子量介于整蛋白和氨基酸之间的小分子功能蛋白质,具有良好的食品加工性能、营养吸收特性和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在营养功能性食品的创新应用中方兴未艾。”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双蛋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靖介绍了“中国特色双蛋白工程”的情况,他说,“双蛋白是指以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和以牛奶蛋白等动物蛋白为代表的天然优质动植物蛋白,按照营养量效关系和精准互作获得的实用蛋白源。”王靖表示,目前研究成果表明,双蛋白食物作为能加快人体细胞损伤修复、调控消化与吸收代谢,增强细胞天然免疫的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对确保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亮色:益生菌研究 成果涌现

  近年来,益生菌的实证研究在广度及深度上都有着长足进展,益生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正逐渐被探明。

  百施(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铁涛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益生菌是孕期由母亲传输给新生儿的,母体通过体内菌群转移给胎儿,从而启动了益生菌在胎儿肠道的定殖,使得胎儿出生后,能够适应脱离母体的环境。陈铁涛认为,通过对最早出现在健康婴儿肠道的菌株的研究,可以从全新的角度阐述益生菌的来源,从而揭开益生菌研究的前沿方向,深入探索益生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渐揭开益生菌与人体的密切联系。

  谈到益生菌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宝得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杨智诚介绍说,益生菌除了在消化、母婴、免疫等方面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外,近期更多的研究指向益生菌与心理相关疾病相关,并在自闭症、抑郁症等领域有了初部成果。

  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志宏则介绍说,研究表明,宿主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密切相关,团队先后完成了益生乳酸菌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8和乳双歧杆菌V9的人体临床试验,证实益生菌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有助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症状。

  热点:先进技术 不断应用

  当前食品行业正呈现着“简单的愉悦,健康的放纵,聚焦蛋白质,安全的创新,传统食材的逆袭,关注细分的小众市场”的发展趋势。为迎合这些消费趋势的发展,先进生产技术正不断地“落地”。

  加多宝集团质量监督及研发总经理庞振国介绍说,加多宝凉茶从最早凉茶铺的大碗凉茶,发展到工业化的“分散提取”,再到集约化的“集中提取、分散灌装”现代生产模式,每一步创新都是突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廖小军教授介绍说,科学家先后研究并开发了巴氏杀菌、高温短时、超高温瞬间等系列热杀菌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食品的加工。但热杀菌技术对食品品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更好地保持食品原有的品质?自上世纪末以来,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和企业界的兴趣。科学家对超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高压均质、超声波等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短短不到50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针对我国果蔬干燥行业能耗高、品质差、基础研究薄弱、技术与装备落后、集成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食品制造与营养科学团队科学家建议,我国果蔬行业应该对装备进行研究和更新,向新型、节能、优质、绿色、智能、安全的果蔬干燥产业发展。

  北京甜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元介绍说,蜜饯行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从手工作坊、半机械间断式生产、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发展到集团化GMP管理下的企业+农户订单式供应链收采,多级分拣、清洗杀菌、配料浸渍、烘干晾晒、成型包装等一系列根据工艺要求的新型现代化的自动生产线。目前蜜饯生产企业对蜜饯产品在尊崇传统的秘方基础上,又加入新原辅料变化的多种新型口味,科学健康配方,根据需求,细分客户的包装设计等诸方面创新,使得新型蜜饯产品有了质的飞跃。

  本报记者 郑莹(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分享到:

上一篇:生物强化引领农业进入3.0时代
下一篇:首届中国健康管理2030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