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郎酒庄园 > 正文

成都高新区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的30年开拓之路

2018-09-11 10:12   浏览量:23981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中国食品四川讯 (蒋雪)为摹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李白曾写下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诗句,但回顾蜀道考古成果时不难发现,早在商周时期,秦蜀先民就已开始利用天然的古道进行文化往来。2000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成都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起点,亦有商队从此地出发,在互利互惠的公平贸易中实现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而700多年前,马可·波罗随父亲沿古丝绸之路游历东方,当他驻足成都府时,南河水阔、帆影重重,商贸船只往来其间的天府之国繁华盛况,让其不禁惊叹:“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事实上,天府之国虽为四塞之地,却塞而不闭,从来都以开放之姿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不断拓宽交往格局。改革开放40年来,成都将千年孕育的开放活力释放得淋漓尽致,已陆续与全球22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全球89个城市缔结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外贸进出口总额近20年增长26.5倍,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数近10年增长10倍,成为内地领馆第三城,实现从半封闭内陆腹地到全方位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跨越。

  在这样的历史性跨越中,应运改革开放浪潮而生的成都高新区,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在全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的大变局中把握住大开放大开发的航向,随着中国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构架,成为了成都乃至四川经济外向度最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正高质高端构建起开放型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大幕开启 开发开放之路起步

  1978年,我国82%的人口依靠农业为生,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不及国内生产总值的10%,是典型的低收入内向型农业经济。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到1990年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1154.4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达29.46%。

  为构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伊始,便在一片芦苇荡之上设立了中国首个保税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比其他开放地区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并成为国家开放金融、贸易、投资、服务、运输等领域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1992年,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入驻外高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的第一家外资贸易公司。随后,英特尔、飞利浦、IBM等一批国际巨头纷纷落户,掀起了一波外贸大潮。“海关税收从1994年的0.45亿元到1995年的3.4亿元,再到1996年的16.97亿元。”外高桥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阮延华这样回忆道,外高桥保税区的成功,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宝贵的复制经验。

  而彼时,距离上海1800多公里的成都,已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呈交《关于推进成都科技密集开发区建设工作的报告》,拉开了成都高新区筹建大幕,并于1991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相较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而言,不沿边、不靠海的成都高新区,开发开放之路走得艰难一些。1997年,当全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3251.6亿美元时,成都高新区外贸进出口额仅1500万美元,在成都市同期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很小。

  1998年后,随着国家“大经贸战略”和成都市“开放强市战略”相继实施,成都高新区开始及时调整外向型经济策略,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外贸出口,以开放促发展,成都高新区的企业不断“走出去”。

  “成都高新区国际贸易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这是《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志》中对成都高新区前15年对外贸易的总结。1999年,成都高新区外贸出口额仅2020万美元,四川全省外贸出口额也仅11亿美元,但就是在这一年,成都高新区的对外贸易迎来了一次风口——国务院启动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试点工作。

  顾名思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指的是国家划定或开辟的专门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业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不仅为高新技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建立“桥头堡”,也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舞台,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壮大。在此背景下,1999年9月,成都市成立申报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工作领导小组,将出口加工区的载体放在了成都高新区。

  在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行设立出口加工区试点的复函》中,四川成都等15个地区成为第一批出口加工区的试点,中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亦在成都高新区设立。在出口加工区先行先试措施的强势推动下,从2000年起,成都高新区外贸连续6年保持35%以上高速增长,至2005年时,外贸出口额已达3.85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24.67倍。

  “英特尔效应”显现 产业呈加速聚集态势

  回望历史,发展的轨迹总有交集,世纪之交的2001年,曾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英特尔公司,把目光投到了四川成都。

  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全球唯一的芯片封装测试工厂、改革开放后成都投资额最大的外资项目……2003年,带着这样的光环,英特尔成都工厂项目花落成都高新区。如今,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便有一枚“成都芯”,而在当时,让项目真正落地却是困难重重。

  英特尔项目的推进得到省市两级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成都市牵头成立英特尔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在全市20多个相关部门中抽调精兵强将,整合成一个精英团队,形成6个专家小组。

  摆在专家小组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地从哪来?”在前期考察中,英特尔对成都高新区(西区)的区位尤为看中,而根据上海的经验,这样一个产品90%靠出口的世界级制造基地,要实现高效率通关,只能在出口加工区进行。

  成都高新区(西区)当时并不属于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范畴,而成都是全国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之一。一座城市拥有两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在全国是非常罕见的,中央会不会特批一个加工区?

  2002年7月初,四川省政府一份《关于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的请示》的“特急明转”发往北京。国家八个部委经过慎重研究,向中央呈送的报告中写道:“考虑到英特尔公司如到成都投资,将对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作用,对吸引跨国公司到西部地区投资具有示范效应,有关部门原则同意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2003年1月,海关总署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

  历史的纵轴与空间的横轴终究会在一些特定的时空上交错。1996年,英特尔在中国的第一间工厂于上海浦东的一片芦苇荡上开建,而7年后的2003年8月,响应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英特尔宣布投资成都,建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

  除了提供产值,英特尔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英特尔效应”——英特尔每到一地设厂,都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于是,2004年,马来西亚的宇芯来了,美国芯源和莫仕连接器也来了……一座座新建的厂房就在英特尔成都工厂旁拔地而起,出口加工区内道路交通、水电气、排污、通信等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呈现加速聚集态势。

  到2005年,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西区已建成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有英特尔、芯源、莫仕连接器等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配套企业达600家,成为中国西部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从2001年至2009年,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由63.3万美元增加到67.2亿美元,增长10616倍,进入全国先进出口加工区行列。

  国际化视角考量发展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的同时,成都高新区的外贸结构也逐步发生着变化。2001年,成都高新区的出口总额90%来自一般贸易和传统低价值产品。而随着出口加工区西区内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到2005年,一般贸易的比重由90%下降到31%,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例由21%上升到45%,同期,生产型出口企业由16家增长到269家。

  随着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戴尔、莫仕等世界500强及跨国企业聚集,2010年,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区迎来了转型升级。在叠加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的全部政策和功能后,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并于2011年5月正式封关运行。运行首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便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而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已实现进出口总额1511亿元,同比增长25.7%,进出口总额超过昆山综保区和新郑综保区,跃居全国综保区首位。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13年中国正式发出“一带一路”倡议,改变了中国以沿海开放为主的交往格局,使成都从内陆城市跃至国家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同年4月26日,首趟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成都始发,沿着近万公里跨国轨道直奔波兰罗兹,架起我国西部乃至沿海地区通往欧洲的陆上货运国际大通道,从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历史。

  在四川省委作出推动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战略部署,着力以“开放格局之变”推动四川发展版图重塑时,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参与合作竞争的责任和使命。既是“四向拓展”的起点又是“全域开放”的支点,成都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成都高新区亦围绕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坚持用国际化视角考量发展,聚焦高质高端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聚焦集成引领构建开放型平台体系、聚焦高效便利构建开放型市场体系,以新机遇构建产业新体系。

  在高新西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正加快建设。随着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与京东方成都第六代柔性屏AMOLED两大项目的落地,芯源、宇芯、业成等企业也将研发中心带到了这里,产业链不断向上游延伸,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同时,成都高新区积极从全球吸引顶尖产业资源、参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不断向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迈进。

  在高新南区,正进一步优产业、聚核心,以培育创新产业链为抓手,聚焦六大形态七大场景,着力构建新经济产业生态圈。同时,高新南区将构建融入世界的开放活力地图,不仅要提升中国-欧洲中心的功能和层次,聚集更多高能级国际机构、知名企业,打造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国际交流中心,汇聚高端国际会议、论坛和专项赛事,更要构建泛欧亚开放中心,联动四川大学、新川创新科技园,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社区。

  在与双流区共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高新区以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载体,全力打造产业发展要素完善、创新创业氛围活跃的生物产业生态圈,已引进全球医药巨头赛诺菲等世界500强企业,聚集先导药物、海创药业、蓝光英诺等优质企业,通过与欧美生物产业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国药集团全方位战略配对的“政企合作”、打破行政壁垒聚集强势资源的“区域合作”三大模式,面向全球配置资源,不断聚集产业高端要素,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产业生态圈,2050年建成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创造中心。

  在高新东区,随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将按照“全球新枢纽经济领航者”的产业定位,依托空港枢纽与未来的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临空指向性强、全球辐射广的临空型枢纽经济;突出以人为本,瞄准高端客流群体,重点发展具有宜居、休闲特质的都市型服务经济;围绕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重点发展科技与经济深度融通、发展潜力巨大的创新型新经济。

  纵观成都高新区发展的30年,每一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改革开放,都找准了定位、踩准了节拍。开发开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业聚集、连点成线到面,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成都高新区,以全球化视野描绘了“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新蓝图,将“朋友圈”扩展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着力构建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分享到:

上一篇: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
下一篇:食品的营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