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要闻 > 正文

海天“双标门”质疑风波后,对“零添加”买单吗?

2022-11-30 08:51   浏览量:12612     来源:宽窄研究院

  添加剂究竟安不安全?零添加是不是嘘头炒作?

  近期,“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成为网络热词。在此背景下,今年国庆假期前后,曾有着“酱油茅”之称的国内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603288)陷入“添加剂国内外双标”舆论风波,再度引爆大众对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的争议。

图片

  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一堆食品添加剂: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而日本售卖的一款海天酱油配料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小麦。这种产品质量“双标”模式,让大众对海天愤怒不已。面对质疑,海天酱油、中国调味品协会多次发表声明,然而大家并不买账。事件负面效应越演越烈,甚至10月10日海天味业开盘大跌。

  食品添加剂安全吗?零添加是否更好?凭什么国内国外不一样?海天“咄咄逼人”的态度如何让消费者信服?此次“双标门”事件反映出企业和行业多方面的问题,“硬刚”和“回击”的背后应该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考?

  “双标”风波的来龙去脉

  “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海天事件”的起点与短视频博主“辛吉飞”引爆的这两个话题梗有很大关系。今年8月起,辛吉飞因在视频中用各类食品添加剂还原出消费者常见的食品,例如淋巴肉、合成低价燕窝、合成大鸡排等而走红。

  正是由于“辛吉飞”效应,食品安全的全民关注度和关注点再次被刷新。而其中一期“勾兑酱油”,让网友关注起酱油的配料表。在视频开头,辛吉飞表示,勾兑醋/酱油是一些不正规的饭店老板和厂家的常用伎俩,随后他拿出几样添加剂制作起了勾兑酱油。

  “盐50g,小长粒味精50g,吃了头发掉光,呈味核苷酸二钠5g,高浓缩酱油香精一小管,焦糖色素50ml,果葡糖浆增加浓稠度,再兑点真酱油,厂家还会放点防腐剂,要不容易坏。”辛吉飞在视频中没有提到海天酱油,但后续一些博主在相关视频中标注了“海天”的名字。

  9月末到10月4日,多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晒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购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对比,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一堆食品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等,而日本售卖的一款海天酱油却是“干干净净”,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小麦。

  两种配料表的强烈反差,引发了大众对海天酱油“双标”的质疑。有的短视频博主称,海天酱油是典型的“科技与狠活”。事情一经发酵,还有网友开始拍摄将海天酱油倒入下水池的短视频。一时间海天事件频频上热搜,负面效应越演越烈。面对网友质疑,海天味业和中国调味品协会多次发表声明,强调企业无辜,强调标准没错,要保护好国内调味品企业以及要追讨造谣者法律责任等,大家却并不买账。

  9月30日的声明称,“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部分短视频账号利用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制造焦虑和恐慌,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安全;为了博取流量,甚至将明显造谣的“酱油致癌”“吃酱油掉头发”“坑害国人良心何在”等标签直接扣在海天产品身上。

  海天称已向多个抖音账号发去律师函。这份声明中没有提到辛吉飞,不过,就在声明发布的前一天,辛吉飞注销了近900万粉丝的抖音账号,转投快手和微博。然而,声明发布后风波并未平息。

  10月4日,海天再次回应,对添加剂和标准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一,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中。简单认为国外产品的食品添加剂少,或者认为有添加剂的产品不好,是误解。其二,由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标准不尽相同,对应的产品标识也有所不同,说是一国(地区)一标也一点不过分,这不意味着出口的就一定都比国内的好。

  海天表示:“海天产品的内控标准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同一品质的产品,国内国际的内控标准都一致,并表示企图用所谓‘双标’来挑起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矛盾对立,不仅打击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更会严重影响‘中国造’的世界声誉。”

  随后第二天,中国调味品协会也发表声明,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同时,协会还表示:“此次事件的发生,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就近期网络上关于海天味业的相关报道,10月9日晚间,海天味业发布澄清公告称:海天味业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均销售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国内作为公司最大的消费市场,在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国内的产品线种类更为丰富。10月10日,受此次风波影响,海天味业开盘大跌7.99%。

  海天为何惹“众怒”?究其原因,是大众的几点疑问没得到解答,食品添加剂安全吗?凭什么国内国外不一样?海天“咄咄逼人”的态度如何让消费者信服?大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食品合法和安全,还需要得到公平对待,此外,态度同样重要,与道理两者缺一不可。

  食品添加剂被“误解”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争议从未停止,甚至“谈添加剂色变”。在“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的话题影响下,食品添加剂更是被推到舆论制高点。

  在业内看来,网友集体质疑反映了国内群众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和对食品添加剂缺乏了解而产生的恐慌。然而现实却是,现代食品工业早已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甚至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据食品行业专家、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解释,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剂量内,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而“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曝光的很多问题,例如用三花淡奶伪造羊肉汤,本质是违规滥用添加剂导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添加物都是食品添加剂,比如苏丹红、蛋白精、三聚氰胺、吊白块、硼酸与硼砂、膨松剂、瘦肉精、孔雀石绿、工业用甲醛等就属于非法添加物,这些也是不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恐惧感的来源。因此,添加剂并没有那么可怕,但要警惕的是过量、滥用添加剂,以及非法添加物。

  阮光锋认为,海天“不存在双标。”网友是拿国外的0添加酱油,和国内使用防腐剂的酱油进行对比,两者不是同款产品。而“零添加”酱油并非只在国外售卖,国内电商及线下商超均有销售,国内0添加酱油的配料表中也不含添加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此次海天味业对“海天鲜”和“海天酱油”标签的争议,实际上是对两个企业品牌的一种误解。同时,由于双方在产品名称上是存在差异的,消费者在购买时也可能会产生误会。因此企业应该将好的质量标准传递给消费者,而不应仅将好的品牌标注为坏的。

  针对此次事件中的酱油使用的添加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指出,谷氨酸钠就是一百多年前日本学者在海带中提取发现的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钠是在鸡汤肉汤里都存在的鲜味物质;而三氯蔗糖是一种甜味剂,它甜度高,甜味正,我国许可用于酱油等二十多类食品当中。

  在此次风波影响下,“零添加”被炒得很火热,国庆期间各大酱油品牌纷纷“低调”将零添加、减盐、薄盐等主打健康牌的产品挂到线上商城首页。对于“零添加”概念,目前各大酱油品牌的解释及应用均不统一。有的是指不添加味精、色素、防腐剂,尊崇原味;有的是指0%添加防腐剂、甜味剂、脱脂大豆……

  对比普通酱油,“零添加”酱油意味着价格更高,但就一定更安全、更好吗?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表示,零添加不等于健康,是否使用添加剂因不同食品不同工艺而异。朱丹蓬也表示,离开剂量谈添加剂没有意义,也不科学。

  正如相关专家所说,规范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安全的,“零添加”并不会使得产品更安全。同时,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食品行业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业的灵魂,可以说,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基础上的。合法适量的食品添加剂,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口感、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方面的严苛要求。它们对食品的安全、美味和方便所做的贡献,应该值得肯定。

  失败公关让海天失“民心”

  梳理此次“双标门”事件可以发现,海天味业每一次声明似乎都起到反效果,没有“平息众怒”,反而“火上浇油”。澄清声明为何还成为了事件“助燃剂”?

  面对舆论的质疑,海天味业虽然迅速回应,却选择了“正面硬刚”,态度强硬,非但没有将食品添加剂一事说清楚,反而避重就轻,消费者显然并不买账。甚至有网友表示,“你选择发声明,我选择不买”“合不合法是你的事,买不买是我的事”。

  有专业公关人士认为,海天这波“危机公关”很失败,会失去“民心”。目前看来,海天最大的危机似乎并不是“双标”风波本身,而是失败的回应导致的消费者逃离。

  事实上,海天的几次补救动作,无疑是“伤口上撒盐”:一是太注重讲道理了,而忽略了在态度上先取得与广大网民的同频,有时候态度比道理重要。二是调用权威如中国调味品协会等来补救,只会激起网民们挑战“权威”的逆反心理,不刨根问底不罢休。三是追讨“造谣者”法律责任,态度“咄咄逼人”。

  安抚公众情绪,讲清楚事情真相,让大众对企业形成正面的认知,这是一份声明最重要的目的是,但海天把核心点放在了追责上。在第二次声明中,海天把自己上升到民族企业的高度,把网友的质疑说成是消费者和中国品牌企业的对立,这似乎有着“拱火”的嫌疑。

  在如今的新消费时代、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有着广阔的发声和沟通渠道,也具有更强的维权意识,企业应该平视消费者,而不是高高在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海天作为企业本身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然很难让消费者信服。

  有行业人士认为,想要消除大众的质疑,应该由不涉及到此次事件且与海天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机构来做公证,例如具备公信力的食品检测机构或是工商监管部门;还可以邀请消费者作为代表当走进企业,面对面沟通。此外,在解决完核心问题后还应当对行业常识进行科普,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辨别产品。

  正如海天味业在宣传片中提到的一句话:“亿万人在意的,也是我们在意的。”海天需要弄明白,消费者真正在意什么?要更多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惑,对其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真心,这或许是除了产品品质以外的另一种“诚信”体现。

  “酱油一哥”身处内忧外患

  作为中国老字号品牌,中国调味品行业的龙头老大,海天味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市值最高时达到7050亿元,被誉为“酱油茅”,是走进千家万户且十分赚钱的“国民产品”,备受市场追捧。虽说地位不可撼动,但海天这两年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2014年2月,海天味业登陆上交所主板上市。海天过往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在上市后的7年间,其营业收入始终保持了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增速除了2016年外也始终维持在20%左右。2021年年初,海天味业股价也在达到历史最高点近150元,市值一度突破7000亿元。

  不过,也是在2021年,海天味业的成绩单却并不理想。公司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实现营收250.04亿元,同比增长9.71%;归母净利润为66.71亿元,同比增长4.18%。这是其自上市以来,营收增幅首次下滑至个位数,净利润增速也创造了上市后的新低。

  海天在2022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继续保持在调味品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其中海天酱油产销量连续25年名列行业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营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归母净利润33.93亿元,仅同比增长1.21%。整体来看,业绩依旧疲软。

  海天味业表示,受国内疫情冲击,餐饮、旅游等行业面临困境,消费需求疲软,给调味品市场带来很大挑战,公司的产品订单出货量放缓,短期承压显著。成本持续上涨,产品盈利能力被压缩,公司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

  10月27日,海天味业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0.94亿元,同比增长6.11%;实现归母净利润46.67亿元,同比下跌0.86%。这是海天味业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三季报业绩下滑。此外,今年以来,海天味业经销商已累计减少1061家。就目前来看,想要实现2022年年初提出的全年营收和利润双双增长12%目标,尚有较大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海天味业因食品安全颇受舆论关注。2019年,海天味业旗下一款海天妈爱宝宝儿童拌饭酱油因每毫升的钠含量高于普通酱油引发争议。2020年9月,湖南一位消费者爆料自家的海天酱油开瓶不到一周生蛆,海天方解释称与其储存不当有关。而在黑猫投诉上,有针对海天酱油的113条投诉与生蛆有关,投诉时间集中在今年夏季。

  此次的“双标”事件更是为海天敲响了发展的“警钟”,多次声明均未阻止其股价接连下跌。10月10日,海天味业股价遭遇重挫,大跌逾9%,市值蒸发逾350亿元人民币。尽管多家券商仍发布研报表示对海天味业的看好,添加剂事件短期扰动销售,疫情缓解将使海天味业收益,但也难免被投资者所诟病。

  朱丹蓬认为,此次“双标”事件会给海天味业一个较大触动,企业也许会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和整改。比如,如何将不同国家不同标准的事实趋于合理,趋于科学,要在一国一标和尊重国人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对行业而言,反映出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缺失。

  零售行业资深专家王国平则指出,经历此次事件的海天味业或许会失去中高端客群,毛利会下降。一小瓶零添加的酱油可以卖几十块,等于好多瓶海天添加剂酱油,消费逐渐分层,海天会逐步失去市场。作为市场的龙头,未来可能受到的冲击会很大。

  面对复合调味料的兴起和品类竞争的加剧,行业环境的“萧条”和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身处内忧外患的海天酱油或许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进一步抓住消费者的心,跟上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美誉度。

  看看这些零添加酱油: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于零添加概念,各家企业也有自己的说法。以零添加为标签的千禾味业表示,零添加即不添加味精、色素、防腐剂,尊崇原味,在生产过程中0%添加味精(谷氨酸钠)、焦糖色、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呈味核苷酸二钠、三氯蔗糖、安赛蜜;海天味业的零添加标签则为0%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味精、脱脂大豆;加加食品也曾表示,零添加是指 0%添加白砂糖、0%添加转基因脱脂大豆、0%添加防腐剂、0%添加食用香精。可以看出,目前各大酱油品牌对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及应用均不统一。

  消费者,你对零添加怎么看?

分享到:

上一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巴中样本”
下一篇:成都高新区发布年度科技企业创新积分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