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农牧 > 正文

用“三刀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2021-01-25 15:41   浏览量:15501     来源:农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具体到“三农”领域,就是要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这其中,农产品加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为此,本报记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王凤忠进行了专访。

  问:能否请您描述一下“十四五”期间农产品加工发展方向?

  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城镇化工业化推动下的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当前,总体来讲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逐渐向系统化、智能化、高值化、个性化、无人化等方向发展。一是农产品多维品质评价方面。农产品品质评价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食物营养和美味的追求,关系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增长大局,品质评价工作正逐渐趋向智能化、精准化、综合化。二是生鲜农产品保鲜方面。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基本实现了从“静态保鲜技术”向“动态保鲜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将普遍采用智能冷链物流保鲜、全程冷链不间断技术,保障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中。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当前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正向全组分梯次利用和绿色低碳加工方向发展,将驱动我国农业农村工作走上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在未来食品制造方面。未来食品制造以新型方便食品、休闲食品、谷物饮品、仿生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创新为支撑,正在向着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营养的方向发展。五是加工生产线和核心装备创制方面。随着工业4.0和5G时代的来临,农产品加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无人工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智慧工厂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工厂。

  问:如何提升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

  答:随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加工技术装备的不断提升,促使产业开始由粗(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行“三刀模式”,能够充分延展产业链条至最大程度,充分利用宝贵资源,增加农产品深加工附加值,同时满足了市场需要,取得了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所谓“三刀模式”,就是根据加工程度不同首次提出的概念。第一刀是“粮去壳”“菜去帮”“果去皮”“猪变肉”,也就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解决仓储物流、减损保鲜、分级分选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在20%以上。第二刀是“粮变粉”“肉变肠”“菜变肴”“果变汁”,也就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解决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60%以上。第三刀是“麦麸变多糖”“米糠变油脂”“果渣变纤维”“骨血变多肽”,也就是共产物梯次利用,解决变废为宝、节能减排、环境污染的问题,实现产品增值高达3倍以上。

  问: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解决?

  答: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装备及安全监测技术,发展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经过15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水平显著增长,总体上从以“跟跑”为主迈入了“跟跑为主、三跑并存”的阶段,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也已经基本实现。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短板:一是关键酶制剂和配料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问题。二是产后损耗大,存在技术短板。三是梯次加工技术缺乏,附加值低。四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缺乏部署。五是对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创新重视不够。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面向、两个一流”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保障农产品加工质量发展为目标,补齐短板,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跃升。一是解决关键技术,提升自助研发能力。加强新技术研发力度,组建具有领先地位的酶制剂产业研发基地,形成自己强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在获得国家支持的同时,融入多方力量,以求在重大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使我国在世界酶制剂市场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二是建立农产品产后减损保供科技创新中心。攻克生鲜农产品冷链不间断技术,建立智能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实现生产、贮藏、流通、消费无缝衔接,保障生鲜农产品的高品质生产与销售;集成农产品预冷、商品化处理、智能分级、高效低成本贮运、电商冷链物流等全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与装备,实现生产、贮藏、流通、消费无缝衔接,促进农产品产后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加强农产品梯次加工利用,提质增效。攻克农产品收贮运、产地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利用、智能制造等农产品梯次加工关键技术,实现绿色、安全、低碳、智能化贮运与加工,降低农产品原料损失率,显著增加农产品原料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农民的种植效益,通过加工带动原料的专用化种植,推动产品的个性化开发。四是提高共产物等综合资源利用率。开发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精深加工设备,对加工废弃物中有用物质进行梯次利用,除用作食品、营养提取、饲料、肥料等,利用加工共产物丰富的营养成分,增加其开发利用深度,争取实现零排放。五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创新。瞄准关键核心装置设计、制造、控制系统开发,通过工艺工程耦合,集成组装成套生产线,努力突破技术装备瓶颈与壁垒、传统食品绿色智能制造装备和干燥、杀菌、灌装、包装等核心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与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规模化、连续化、成套化装备,核心装备自给率达80%以上,打破国外垄断。六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支持。按照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要求,加强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协同创新,逐步调优科研经费比例,提高竞争性项目经费投入比重,促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发展,做好农产品加工领域重点研发专项部署和经费投入。

  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具体到“三农”领域来说,即是要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在其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答:当前我国经济和产业中十分迫切的任务之一,是要尽快突破产业基础能力弱的瓶颈制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这其中,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已经成为助推农业全产业链水平提升的迫切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快速融合发展新阶段,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强产后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提升和再造,促进农产品产业链合理延伸和深化发展,克服短板效应,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融合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实力;二是在当前农产品混收混加工的环境下,开展农产品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部位的“时空”品质和食用、营养、加工、安全、功能“五维”品质评价,科学指导农产品种植养殖、原料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重塑农业区域化发展新布局;三是针对农产品产后采收、贮藏、运输、包装及产地初加工全过程减损的“卡脖子”问题,实施产后减损保供工程,实现生产、贮藏、流通、消费无缝衔接,促进农产品产后优质优价与产业提质增效,确保粮食安全;四是针对农产品组分加工利用率低的问题,突破农产品全组分构效、量效、组效评价技术和传统工艺再造技术,创制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强化、专用健康和个性化定制的功能性产品,实施加工倍增工程,不断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人民健康水平;五是针对我国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的智造升级,重点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原理和新材料研究,提高加工智能装备自给率,实施加工装备智能再造,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可控。

分享到:

上一篇:山东淄博市300多种知名品牌农产品亮相北京
下一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