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郎酒庄园 > 正文

成都高新区30年上市军团炼成史

2018-08-03 14:46   浏览量:23550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中国食品四川讯 成都,一座有着足以自傲的金融历史记忆的城市。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就诞生在这里。交子的问世,比欧洲纸币出现早了600多年,是现代金融纸质货币的雏形。

\

高新发展

  成都高新区,一个将“创新”融入成长基因的区域。在其30年创新史中,“金融”同样是一个沉甸甸的关键词。在成都高新区不断致力于科技创新、创新企业壮大的30年里,金融领域的演进和探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财富化”,让技术创新成果融入资本市场,抵达更大的市场,做强“创新”的“分母”——金融创新,无疑是“高新速度”得以实现的催化剂和杠杆之一。

  而从金融视角衡量,成都高新区30年上市企业的蓬勃发展,更是这个区域不断走强的缩影。30年高新强区史,也是一部高新上市军团炼成史。

  1994年,成都高新区企业鹏博士登陆上交所主板,同年,成都普天电缆登陆香港联交所。2004年,海特高新登陆中小板。2009年,硅宝科技登陆创业板。今年3月,四川森淼融联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迄今为止,成都高新区的上市企业,已遍布沪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香港联交所以及美国纳斯达克。

  今天,成都高新区在沪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业总数已达34家,占全省上市企业总数近三分之一。区域经济证券化率更是居于中西部前列,上市企业业态多元,创业团队日趋年轻化,上市企业频繁打出并购重组等“组合拳”。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市场也在不断涌现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的身影。

  对科技金融的关注,其本质是对科技创新的关注。30年来,成都高新区始终专注地做着一件事——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模式,做优富含科技金融要素的“土壤”,不断扶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让他们从“苗”到“树”,构建起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之“林”。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与创新的故事,一直在绵延生发,从未停止。

\

成都普天电缆

  两次“试水”:

  普天赴港上市 倍特股改“破荒” 

  1992年,成都倍特成为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1994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时,成都普天电缆“破天荒”地成为四川省早期赴港上市企业,演绎了一段中国西部金融界的传奇故事。

  成都高新区企业资产证券化之路,是在不断“试水”中趟出来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同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成功开市。沪深交易所开市,成为真正推动中国股票交易制度突飞猛进的改革创举。

  在沪深交易所开设之后,处于西部内陆的成都高新区,对资本市场的“嗅觉”异常灵敏,不少企业成为中国早期资本市场的“弄潮儿”。

  从成都高新区早期上市企业背景来看,不少是国有企业,个别企业当时主要通过获得国家下达的上市指标冲向资本市场,这也是当时国家支持企业上市的一种特事特办。纵然如此,在那个年代敢于“尝鲜”政策红利的企业并不多见——在成都高新区企业上市之路时间轴上,成都普天电缆是早期为数不多的获得国家上市指标的先行者之一。

  “我们几乎是与成都高新区一同‘起步’的。”成都普天电缆相关负责人回忆,在成都高新区建区之初,企业自身财政实力并不雄厚,但在规划用地、税收、企业服务等方面,成都高新区的支持,给成都普天电缆解了燃眉之急,“这些‘雪中送炭’,强过企业进入发展期的‘锦上添花’。”

  1993年,即成都普天电缆拿到上市指标的头一年,该公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铜缆制造商及第三大光缆制造商。1994年,当国内众多企业苦于谋求沪深交易所上市时,成都普天电缆“破天荒”地成为四川省早期赴港上市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时,演绎了一段中国西部金融界的传奇故事。而在这传奇背后,是成都高新区注重资本市场运行逻辑、扶持企业上市的“试水”之举。

  在当时的成都高新区决策层看来,政府扶持区内企业上市恰如“树”与“土”的关系,树木的茁壮成长需要沃土支撑,一方水土营养富集,新苗定成参天大树。受益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肥沃土壤的滋养,日后又有许多上市新苗在资本市场扎根。

  与成都普天电缆同年上市的企业还有鹏博士,而继成都普天电缆和鹏博士成功上市后,1995年,成都高新区企业东方电气、汇源通信也分别登陆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东方电气还同时登陆香港联交所,成为成都高新区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企业。

  而定向募资,则是成都高新区在金融创新上的另一次“试水”。

  建区之初,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惊人,资金紧缺成为当时阻碍区域提速发展的“绊脚石”。当时的成都高新区决策层脑海中迸出了全新思路——成立自己的股份制企业,通过定向募集资金,提速园区开发建设。

  谋势而动,在全国企业股份制改革活力迸发之际,1992年,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倍特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正式设立,总股份达1.2亿元,有效破解了园区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

  倍特公司募集的资金,除了用于保障基础设施和创新载体建设外,还参股了区内入驻的多家科技型企业,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企业加快发展。这一资本“组合拳”,很大程度提升了成都高新区在资本市场的操盘能力。

  1996年,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后来,倍特公司更名为高新发展,形成了包括建筑施工、期货、厨柜制造等业务在内的多元化业务格局,同时也成为成都高新区迄今为止唯一“自持”的上市企业,继续扛起了成都高新区开发建设的重任。

  在倍特登陆资本市场后,易见股份、泰合健康、汇源通信、长城动漫等企业,陆续赶在新世纪前夕成功上市。

  在早期上市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成都高新区企业上市步伐从此一刻不停,伴随后来中小板、创业板及资本市场日趋完善的监管举措落地,区内科技型企业上市节奏不断加快。

\

硅宝科技

  扎堆叫“板”:

  “海特之力”与创业板“新材料第一股”

  海特高新率先登陆中小板,体现了成都高新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的眼光和决心;而硅宝科技登陆创业板,更成为成都高新区深化企业内培工作的经典案例。以此为代表,成都高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加速成型。

  历史步履迈过新世纪的时间之门,天科股份、蓝光发展、成发航空、四川路桥、通威股份等企业相继上市。彼时,成都高新区企业上市板块均集中于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这一“状态”持续到2004年。

  其时,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纽交所、纳斯达克、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都已形成了多层次的企业上市体系。相较而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起步较晚。本世纪初,全新的企业上市板块开始在国家层面酝酿。

  据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回忆,建区之初,成都高新区并没有专门的金融部门,但建立了各部门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和企业一起研究资本市场运作规范,推动企业上市。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同年6月,首批8家公司挂牌上市,中小企业板的设立,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而这一年,对于成都高新区企业上市之路,同样意义非凡。2004年7月21日,海特高新成为成都高新区首家登陆中小板的企业。

  “海特之力”,这四个字如今经常被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提及。在李飚看来,海特高新的成功上市背后是企业创新力、拼搏力的生动诠释,也体现了成都高新区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多渠道力挺企业上市的眼光和决心,“显而易见,成都高新区很懂‘企业服务’的内涵,很多时候,他们在科技金融的视野,比企业更宽广,谋划得更长远。”继海特高新 “尝到”募资甜头后,成飞集成、卫士通、红旗连锁、久远银海等企业纷纷在中小板上市,壮大了成都高新区中小板上市企业“阵营”。

  中小板推出后的第五年,创业板市场也应声落地。2009年10月,深交所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被业界称为中国创业板“新材料第一股”的硅宝科技,是成都高新区首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也是我国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企业之一。“硅宝科技上市是成都高新区深化企业内培工作的经典案例。”成都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硅宝科技早期发展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为企业协调解决工厂建设用地;在壮大发展之际,硅宝科技拿到的第一笔政策性贷款,就是来自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上市前,成都高新区还通过企业改制上市联席会议机制,为硅宝科技解决上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系列具有“高新特色”的企业内培举措力挺硅宝科技,为其扫除了上市障碍,最终帮助企业抓住证监会开辟的上市“绿色通道”,成功登陆创业板。

  以硅宝科技成功上市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加快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机制,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向区内企业宣讲改制上市相关专业知识,让潜在上市企业了解资本市场融资策略,避免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走弯路。

  创业板市场的活跃度是客观的。仅在2015年,运达科技、中光防雷、迅游科技、迈克生物、华气厚普等成都高新区企业均“征战”创业板,这一年,也是成都高新区建区30年来企业上市数量最多的年份。

  企业上市背后,新面孔层出。相比于早期区内上市企业,如今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创业团队日趋年轻化,号称“四川互联网第一股”的迅游科技创始人袁旭则是“80后”。

  海特高新和硅宝科技等企业上市,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搭建完成。目前,成都高新区有34家上市企业,在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香港联交所和美国纳斯达克均未缺席,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跃升。

  加速“出海”:

  借助“一带一路” 融入国际市场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路桥、通威股份、运达科技、天科股份、汇源通信等企业的产品和业务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场,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的“身影”开始四处活跃。

  当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加速搭建之际,2008年,成都高新区正式推出专项金融扶持企业上市政策,按照企业条件和工作进展,将后备企业分为准备、签约、改制及上市挂牌4个阶段,由此开始为企业提供不同的推进方案和服务方式。

  2014年,成都高新区先后携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速区内企业上市步伐。去年,成都高新区和香港联交所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9月,《成都高新区关于加快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政策》正式印发,“剑指”国际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区,鼓励企业上市(挂牌),并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

  在资本市场,上市企业拓宽了自身外部融资渠道,改变了其原来单纯依靠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的局面。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相继施行,并购成为上市企业实现资源整合的常用金融手段。

  2012年到2016年,相较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跨境并购交易量遥遥领先,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力军,这其中就有来自成都高新区早期上市企业鹏博士。

  2014年是鹏博士海外投资“元年”。“美国子公司鹏博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2015年出资900万美元收购擎天电讯有限公司100%股权。”鹏博士高级外联总监唐德双告诉记者,同年鹏博士还在韩国成立全资子公司。一年之后,鹏博士海外收购再出大手笔,“2015年,鹏博士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借款给擎天电讯有限公司,由擎天电讯有限公司出资1500万美元收购古歌宽带有限公司100%股权。”

  在海外资本市场加速布局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对国际投融资规则的日渐熟悉。“国际化并不是简单的战略规划、产品输出以及品牌曝光,更需要全产业链展开国际合作,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提升自身体系创新能力,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唐德双说。

  随着投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用好用足资本市场金融工具,让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金融创新活力十足。去年底,正在全国加速扩张的永辉超市受让红旗连锁12%股权,成为赋能新零售模式的全新案例。红旗连锁还携手新希望、小米,创办中西部首家互联网银行——新网银行,如今,这家落地在成都高新区的互联网银行正深刻改变未来银行业格局。

  在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面孔”居多,这批企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担当”大任。今年上半年,四川省科技厅发布《2018年科技成果转化“十大行动”工作方案》,多家川股被“点名”参与,包括成都高新区的卫士通、久远银海、中科信息等上市企业。

  2017年12月9日,亚洲第一长坝、柬埔寨最大的水电工程——由东方电气提供全部水电机组的桑河二级水电站首台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而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四川路桥、通威股份、运达科技、天科股份、汇源通信等企业的产品和业务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场,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的“身影”开始四处活跃。

  30年一路走来,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成都高新区企业在产品及业务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深刻变革的当下,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仍将中流击水,破浪前行。(记者 宋嘉问) (中国食品网转载发布)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创产业交流合作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
下一篇:伊利拟收购巴基斯坦乳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