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食品行业门户网站,宣传食品安全发展,服务品牌创建品牌传播。食品行业影响力融媒体整合传播推广平台。
酒庄评选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安中国 > 正文

成都高新区加快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 赶路者欲变领跑者

2019-12-26 16:54   浏览量:18107     来源:中国食品网

  他们的行动

  从欠下“民生账”到加快补短板,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财政投入每年都往民生领域倾斜

  他们的规划

  从“赶路者”走向“领跑者”,逐步实现“15分钟公服圈”,依托产业优势为居民生活注入“科技味”“智慧感”

  热聚焦

  一个月前,成都高新西区西园街道西区人才公寓旁的配套幼儿园正式开园,服务于附近的适龄孩子,同时兼顾富士康、华为、京东方等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教育配套功能。这个原本计划12月末投入使用的幼儿园,提前一个月完成了软硬件建设和初期招生。

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的带状公园式街区,让市民的“回家路”不再单调。记者 郝飞 摄

    

在不久前举行的成都高新区第五届科技创新教育节上,学生体验模拟飞行。记者 李向雨 摄

  随着成都高新区发展定位的不断提升,民生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民生短板,尤其是相较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而言,高新区的民生发展需要加快步伐。”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群众所急、所愿、所盼的现实需要,建设一个更有温度的国家级高新区,成为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条向上曲线

  财政投入每年都在往民生领域倾斜

  从成都市神仙树片区2.5平方公里的农田,发展到如今613平方公里、“一区四园”的空间格局,1989年正式建区的成都高新区,刚刚迈过“而立之年”,生机勃勃:去年GDP突破1800亿元。

  曾有这样的观点加诸在它身上:相对于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在民生事业发展上投入的关注度相对不够。“其实,我们的财政投入,每年都在往民生领域倾斜,是一条明显向上的曲线。”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并不认同。

  投入之下有可观可感的变化。“宜居程度越来越高。”2015年,成都市民万瑶因为工作单位变动,搬到了成都高新区居住,“尤其是绿道公园方面,体验感很好。”

  但另一方面,上述这位负责人也没有回避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立区之初,成都高新区是传统单一的产业园区,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升,正朝着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实欠下了一些‘民生账’。”

  他以居民最关心的医疗资源举例。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医疗机构总数达900余家,居成都全市前列,但其中只有35家医院,且只有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这一家三甲综合医院,缺少区级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妇儿专科医院等,医疗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同时,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吸引人口快速聚集,进一步加剧了公共资源的紧张。“我们周边的几个住宅小区,过去入住率不高,最近几年几乎住满了。”万瑶说。

  这一感受的背后有更加直观的数据佐证——根据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办证中心的统计,最近4年,成都高新区户籍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5万人的速度在增加。

  补短板的压力很大。“按照全市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的统一部署,我们只有加速推进产城融合、产城一体,才能在当下的竞争中,保持持续向前的驱动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这样理解产城融合的意义,“环境更宜居,配套更完善,才能吸引高端人才。而高端人才的数量,决定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层次。”

  一揽子新办法

  缓解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民生难题

  黄色外墙的新教学楼简洁大气,精心搭配的绿化植物清新宜人……今年秋季开学的益州小学新校区,缓解了周边辖区居民的子女就读问题。“学校从2014年开始就满员运行,而周边居民的入学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学校扩容,成为家长们的共同心声。”该校校长李玲介绍。

  新校区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记者注意:一座现代、时尚的天桥横跨益州大道,连接起新老两个校区。“找到这块地特别不容易。”李玲感叹,这块地是成都高新区从开发商手中回购后,拿给学校作为新校区用地的,“体现了管理部门对教育的重视。”

  无独有偶,成都高新区中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正在扩容,新院区将在不久后投入使用。“这几年中和片区人口增速很快,目前常住人口大约有33万人。辖区内只有我们一所卫生服务中心,扩容势在必行。”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曾云介绍。

  相对于医疗规模的扩大,医疗质量的提升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有没有办法加速这一过程?2017年,成都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分级诊疗项目——华西妇儿联盟。“一方面,我们把自己的医生送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跟诊学习几个月,并参加他们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成为联盟认可的医生;另一方面,加入到这个联盟的患者,可以通过我们的绿色转诊通道,直接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曾云介绍说,目前中心有两名医生顺利通过考核,成为联盟医生,“就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中心的门诊量也在不断增加。”

  教育、医疗等诸多难题面前,更多的新办法应运而生。

  比如针对幼儿园入学难问题,成都高新区创新思路,对现有的公办、公益性幼儿园扩班增容,租用辖区内的闲置用房开办幼儿园,购买民办幼儿园的学位作为公办学位等。2018-2019年,区内共有新建续建教育建设项目总计66个,其中幼儿园41所,小学18所,中学7所。区内新开办幼儿园17所,其中超常规14所,实际提供学位14641个。

  另一方面,审批机制的创新,也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实施进度。成都高新区实施容缺审批,以出具规划咨询意见和系列承诺代替非关键性的缺失材料,允许文勘报告等材料在一定时限内补上。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实行审批事项并联,通过多部门协调流转,让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多审批事项同步办理,进一步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办理时限。

  一张美好蓝图

  “科技味”“智慧感”融入居民日常生活

  在成都高新区,不少居民都有这样的感受:身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用速度在一步步加快,生活便利程度越来越高。

  这背后的原动力之一,是成都高新区在全统筹布局下,于两年前开展的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根据该行动计划,成都高新区将新建372个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8大类18项,为市民构建起“15分钟公服圈”,让市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享受到必需的生活服务。

  “三年攻坚”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民生事业的赛道没有终点,身处赛道中的成都高新区,欲从“赶路者”成为“领跑者”。今年10月,成都高新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提出《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5个行动计划。未来3年,成都高新南区、西区、东区要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09个,提供学位89970个;2022年,要培养出170名教育教学党员名师及骨干教师、35个党员名师、名校长和党组织书记工作室。

  医疗方面的规划,同样令人期待。成都高新区将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医疗机构引进与建设,包括四川省人民医院高新分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现代医院高新分院、高新国际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四期工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三期工程等。

  作为全市科技型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在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还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注入“科技味”“智慧感”,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国际化。

  9月,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携手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创立的成都教科院附中,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场四地七校“5G+MR全息课堂直播物理课”,利用5G技术实现了全息影像与真实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在MR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现实与虚拟内容共存,对课堂教育形式做出了全新呈现。

  “科技味”“智慧感”不仅体现在教育中,更融入到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在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新盛社区,独居老人收到了社区配发的智能手环,相当于配备了一个“24小时贴身护士”。通过智能手环,老人的健康状况数据能与系统的云平台相连,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例数据,都能实时传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成都高新区,越来越多的智慧化社区、院落正加快落地,提高着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这里崛起的不只是一座产业高地,更是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叶青 蒋君芳)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四川)日本产业合作项目研讨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
下一篇:成都高新区与万科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